一、對中產階級的致命一擊
6月27日的清晨,被稱為中國經濟發展窗口之一的上海市,在高樓林立的國際化大都市的光鮮外衣之下,位于閔行區蓮花南路蓮花河畔,一幢剛完工不久的13層大樓竟然“完美”倒地,它是那樣“情緒穩定”,那樣“完美無缺”,像一次美妙的行為藝術表演一樣。唯一讓人不滿的,是它的表演代价太大了一點。做為中國新“三座大山”之一和09年中國經濟唯一亮點和支柱的房地產業,終于塌掉一角,露出了它外強中干的殘敗內幕。
上海也是中國中產階級集中度最高的地區。通過此事,中國的中產階級對自身前途和命運的設計,恐怕會重新思考,對這個國家、社會和生存環境的信心,也必將大大降低,中國人津津樂道的對民主社會所需要的“紡錘型”——中產階級的培養,將會更加渺茫,身居城市靚麗的高樓大廈之中的“高檔”人群,是不是會從此有种“高處不胜寒”的惊怵?人家賣了樓,拿了錢,跑到國外去了,可你花了錢,買了房,看着倒掉的“脆脆樓”,還敢住進去嗎?那些以自己的一生幸勞換來的這些“不動產”,同時也擁有了中產階級身份和生活水平的人們,在樓房轟然倒塌之后,“中產夢”是否一下子就滅飛煙滅了呢?今天尚且高貴的中產階級,部份人是否一下子淪為一無所有的無產者,而与下層的“維權党”合流,成為党和政府眼中的“敵對勢力”了呢?
——交錢的時候,成了中產,轟然倒塌的那一刻,成了維權党,這從天堂到地獄的轉變,一切竟是一瞬間的事,本當“万里長城永難倒”的公寓樓,主人尚未享有,它自己卻“出師未捷身先死”了,是偶然的現象,還是命當如此?
上海民眾表示,“到底是‘壓力太大’,還是抗壓能力太低”?“樓房倒塌誰都知道是根基出了問題,問題是根基爛成什么樣了上面的人還裝不知道,這才是問題。”
問題還有,“倒樓”業主因為權責利明晰而有法可循,尚要味一個“說法”,可那些在付出了同樣代价,傍着這“倒樓”旁邊的“未倒樓”業主們,該如何定位自己的理由,進行未來的設計呢?有業主說:“讓當官的和蓋樓的先來住上三年,然后業主再入”,顯然,不論“未倒樓”是否有恙,中國的官員們也絕對是沒有這种“我不下地獄,誰下地獄”的“為人民服務”的勇气和道德的。
展望事件的了結,一方面雖取決于開發商的態度,也取決于政府的公正,另一方面更取決于業主們与官商聯盟“叫真”爭取自我權益的決心。
二、政府在公共事務中的可恥角色
新華社報道,上海市閔行區信訪辦7月3日上午牽頭召開溝通會,倒塌大樓所在“蓮花河畔景苑”13座樓的業主共數百人出席,与會者還包括房產開發商委托的兩名律師及閔行區建設和交通委、司法局、房管局、梅隴鎮等政府代表。
東方网報道稱,業主希望政府能夠保證給予賠償,如果發展商無力支付,政府能夠出錢。但政府官員表示只能起協調作用,不能直接付款,也不能命令銀行延緩收取按揭供款。所以,事發后為此召開的協調會,并沒有談及賠償金額和方式等敏感話題,最終不了了之。
政府本次在經濟行為中的中立態度無疑是正确的。但看了网上的開發商公司股東名單才明白,一些主要股東居然就是梅隴鎮的政府工作人員。官員股東明目張膽地自己的真名實姓做事,連起碼的掩飾都沒有,要不是這個樓盤轟隆倒塌,其中的利益鏈則想捂也捂不住了的話,此事還將繼續存在下去。如此,則才明白了政府在事后協調會上只限于“協調”,但在實質問題上采取消及回避態度的本意所在。
本來是企業与客戶的利益糾紛,一般自可以在供應商与業主之間或是協商或是述諸法律程序進行解決,但与石首事件中政府主動出面,非要替代事件沖突一方——大酒店對家屬進行賠償責任一樣,為何處于先進發達地區的上海市,竟也不能脫俗?而且可以肯定的是,政府將來必然會為強勢一方說話,這不能不讓人聯想到經濟行為的背后,一定存在着某种官商勾結的暗箱陰謀。
官、法、商一体,自為強勢,政府越位法律偏袒一方,從裁判員變為運動員,其中立性自然喪失,買房業主則成為弱勢。在遭遇到任何經注糾紛時,必然是前者“胜”,后者“敗”。
通過此案再次證明,中國房地產領域中的利益鏈條,早形成府、拆、建、商、銷一体化格局,超越了官商勾結而直達官即商商即官的最高境界。不僅房地產業,其它行業同樣如此,歷史傳統同樣如此。“紅頂商人”,為商亦為官,其實從后清即已開始,除了毛時代中斷一時之外,一直是中國社會的一大特色。
從90年代的政府“三產”,到企業獨立核算,到轉制“私營化”,就是一場將國有資產掠奪為私人財產的過程,這個過程,是在國家法律政策外衣的合法掩護之下,悄然無息地完成了國有經濟到權貴經濟的“轉型”。自己享受在天堂,而讓別人沉于地獄,這是中國官商經濟的本質。
三、對“四万億投資拉動計划”的重新置疑
上海“脆脆樓”,此前應該是中國整体建筑行業當中一幢普通建筑,其建筑質量和施工手段,也應該和其它地區其它樓盤并無二致。可是現在它倒了,其它尚在“樓堅強”,尚未“樓脆脆”的那些在建或已在使用的樓房們,是不是也在同樣面臨着一种未知的命運?此后人們在購房之際,是不是需要一种怀疑的精神,先行調研和論證,然后才能“下手”呢?當前中國房地產業的整体質量水平,是不是全部存在問題?
就在此“樓脆脆”之后的7月2日,在上海滬貽b路又發生一起因挖坑塌方引發的附近多幢14曾居民樓沉降事故、圍牆開裂,地面出現移位,但据稱“不會突然引發樓房倒塌”——看來類似事件決非孤立個案,而已成為一种社會現象了。
中國如今以多達4万億的大規模投資以圖重新拉動經濟恢复繁榮,但只是從近來一段時間中所發生的种种工程事故來說,無一不在驗證着中國在質量監管意識和施工技術毫無提升的前提下,大興土木所必然帶來的嚴重后果。即在浪費更多的自然資源,付出更大的環境代价的同時,也發生了更多的生產事故和人身傷害事故,而這种种讓人瞠目的發展悲劇,卻本不應當是巨大投資的本意所在。這一切,是經濟“大躍進”行為的必然結果,是此前本已生產事故頻發的粗放經濟更加雪上加霜。
銀行行長周小川在7月4日中國社會科學院的一次論壇上說:四万億經濟刺激計划風險過大,某些項目效率很低,希望在今年的四万億投資拉動計划中,各地方爭取資金要走前門,不要走后門和跳窗戶。——其言暗示,中國經濟在此后的運行中所面臨的种种風險因素,是無處不在的。
另,“一邊堆土,一邊挖坑,即可使大樓定向爆破”,此技術,也算“脆脆樓”對經濟“大躍進”運動做出的一個“無心插柳柳成蔭”式的貢獻吧?
四、積极的警示意義
當一個工程的每一個環節都出現問題,則說明是管理層面有問題,即本質上是管理者的責任,是党和政府的責任,更是制度的責任。分析人士指出,上海當局利用專家掩蓋塌樓主要原因,是為了回避民眾早先揭露的工程質量問題。如此下去,上海將會繼續出現“脆脆樓”,接下去就是北京、廣州、深圳……
听說有人為此事已到上海市府上訪,但現有條件下,走司法潰敗之下的維權上訪之路,還只能在現有司法体系內進行。可是,上訪維權只是將儿子告到老子處,最終沒有任何效果。
在党政法軍一体的中國,若要認識問題的實質,則必須跳出体制之外。
希望上海的“脆脆樓”不要白倒,而是要用自己的“犧牲”換來更多人對中國房地產業的重新視審,以定位自己的購買沖動。如果能夠從其中得出對這個政治体制的深層發現,則更是一种意外的价值收獲。
中國人是相信事物征兆的,尤其在馬列無神論入侵中國之前,更是如此。
樓房倒塌是一個建筑質量事件,也是一個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跡,更成為一個標志性的社會事件。在讓人惊嘆上半部份令人惊艷的建筑質量同時,不能不對其基礎部份的虛弱不堪嘆為觀止,不能不將之与其有着惊人相似的一個政治制度的最終倒塌相比較:蘇聯帝國的轟然倒塌,也是一瞬間的事,中國本次的“脆脆樓”事件,到底是一次行為藝術,還是制度更迭的預演?
2009-7-15
(《自由圣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