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2009年5月22日訊】(中央社台北22日電)吉林化纖廠4月爆發近千人集體中毒事件,但遲至20多天後,這件事才逐漸被媒體披露,河南「商報」發表評論指出,吉林省有關部門一味封鎖消息反而激化矛盾,此舉更犯了網路時代的大忌。
商報在時評版中指出,吉林化纖廠最早發現中毒病例的時間是4月20日,但除了「吉林日報」所屬的「城市晚報」在4月30日報導外,當地媒體再無下文,據稱,這些媒體都接到有關部門不許報導的指示。
「堵了一個記者的口,堵不了所有記者的口;堵了所有記者的口,堵不了互聯網上網民的口」,時評據此指出,吉林省官員封鎖消息的結果是,重症病患家屬和化纖廠職工在集體上訪未果後,又於5月7日進入火車站,阻斷鐵路交通長達2個多小時。
矛盾進一步激化後,吉林省官方還是一直沒有通報更加明確的消息,這更加重社會大眾的猜疑和恐懼,從5月10日起,新浪、天涯、鳳凰、網易等各大網路論壇,陸續出現中毒事件的詳細訊息。
在網路媒體突破封鎖並大量報導後,政府先前刻意隱瞞千人中毒事件真相的印象已經造成,所以當政府引用專家做出的「心因性疾病」結論時,已經不易贏得公眾的信任。
時評說,中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對突發公共事件的輿論引導策略,可以概括為盡早講、持續講、準確講和反覆講,但吉林在處理上顯然違背「四講」的原則。
在網路已成為中國社會各階層表達利益、宣洩情感、思想碰撞的重要管道之際,時評表示,禁止媒體報導,其實是犯了網路新聞時代的大忌。
因為,在開放的網路世界中,一些地方政府面對公共事件打官腔、拖延、瞞報的習慣性動作,心存僥倖的希望透過「拖、壓、捂、蓋」等方式瞞天過海,都已經不會像過去那樣容易得逞。
時評指出,從山西臨汾礦難到河北石家莊三鹿事件,無不是明證,而吉林千人中毒事件在當地官員的刻意封鎖下,最後還是在網路上曝光,導致官方在處理上處於被動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