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川震災區200萬人需心理救援

Facebook

【新唐人2009年5月14日訊】(中央社台北14日電)中國四川大地震滿1年,官方承諾將在2到3年內完成重建,但是心理重建的道路卻遠比硬體建設更漫長。專家分析,災區有200萬人需要心理救援;但數據顯示,僅約20萬災民獲得心理救助。

另據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今年初的調查,在北川、綿竹、什邡等重災區,災民有自殺傾向的比率高達4.3%。其中北川6.9%、綿竹1.9%、什邡3.9%。

此外,這項調查涉及的1500名災民中,13.2%處於憂鬱狀態,其中40.5%經常想到自殺。

震驚世人的汶川地震日前屆滿週年,新加坡「聯合早報」說,雖然官方媒體突出重建進展迅速、災民樂觀等報導,但來自災區不同角落的消息則顯示,許多災民迫切需要心理救助。

北京「新京報」日前就曾披露,北川縣42歲的農婦呂順會在兒子遇難後覺得半輩子白過了,她與另一半再無心思過日子,沒事時只會望著家裡的兩畝地發呆。

呂順會說,「我們倆沒話說,也不想掙錢,娃兒養那麼大都沒了,不值。」

有的婦女雖然懷孕了,卻依然走不出喪子之痛。綿陽市的張小瓊(36歲)在丈夫的堅持下再度懷孕,但她經常感到煩躁,覺得再孕是對不起死去的女兒。

相較下,災區自殺的問題比孕婦的心理困境更顯著。大陸媒體已相繼報導多起基層官員與災區農民輕生的事件,其中33歲的北川縣委宣傳部副部長馮翔辭世引起很大關注。

馮翔生前參加過災後重建幹部心理培訓,而且親身參與進展迅速的災後重建,但這些都沒能阻擋他在4月20日放棄生命。

中國心理學會理事長張侃曾提醒,災後心理援助至少要3至5年,而災後1到3年是受災人群心理障礙高發期。地震的倖存者逃過大難,卻可能要面對漫長而艱難的心理掙扎。

雖然如此,心理援助至今卻仍未列入災後重建體系與規畫;也因為缺乏資金與政策保障,就在災區心理援助需求進入關鍵期的此時,一些機構與志工卻堅持不住而離開了。

川震後第一個赴災區進行心理救援的專業機構——中科院心理所告訴大陸媒體,第一年在災區設立7個工作站,開銷約人民幣800萬元。經費來源是該所科研經費以及募款所得,沒有任何政府資金。

張侃表示,中國中央政府高度重視災區心理建設,但是地方政府缺乏落實規畫。官員不重視心理援助,至今災區心理援助的主力依然是社會團體與科研院所。

張侃等專家也表示,與硬體建設相比,心理援助實際上是成本很低、收效很大的工作。官方只需撥出部分重建資金,就能展開心理重建工程。但是現階段,住房、吃飯等「看得見」的建設,比抽像的心理建設更受關注。

根據其他國家經驗,阪神大地震後,日本心理學界做了10年的青少年心理研究;台灣「921」大地震後的心理建設也做了8年。

聯合早報認為,地震重建是漫長的工作,10週年將是總結川震災後重建成果的更重要座標。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