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高校變成行政官僚機構

Facebook

【新唐人2009年3月21日訊】(自由亞洲電台記者高山報導)有中國媒體載文指出,當前中國的大學變成了政府附屬的行政官僚機構,確立大學獨立法人地位和辦學自主應該是中國高等教育改革的當務之急。

在北京出版的最新一期《學習時報》發表署名鄧和平的文章《高等教育體制改革是當務之急》,文章說,當前中國的大學已經變成事實上的政府附屬行政官僚機構,而不是按照教育和學術機構的邏輯發展。因為,中國大學長期以來實行的是一個內外「三權」不分的高度集權體制。

所謂的內外「三權」不分是指:外部舉辦權、管理權和監督權三權合一;內部決策權、行政權和學術權三權職責不分。從而這就造成了大學「千校一面」,缺少特色和個性,不能真正體現學校、教師和學生的發展意志。

杭州師範大學教授岳剛德教授對此表示,官本位在中國滲透到每個角落。以高校為例,高等職業學校長、書記是副局級,本科大學的負責人是正局級, 還有三十多個重點大學負責人是副部長級。這就是為什麼高校的專科想升本科,本科要升為研究型大學的部分原因,因而破壞了教育佈局結構的協調,學校謀求「往上走」的衝動很大。而且官本位的思想破壞了業大學的學術自由:

「政治體制改革始終是太慢了,甚至當我們自身進入某些具體的程序當中,我們甚至可以感受到有些是在倒退,而並沒有感受到歷史的一個進步和時代的進步的同步。」

文章還說,如今中國高校擁有全世界所有大學中規模最為龐大的管理機構及其管理人員隊伍。而這一尷尬局面的形成,源自大學管理集權化、機構衙門化和職員官僚 化,以及由這「三化」必然帶來的機構臃腫、隊伍龐大、行政權力凌駕於學術權力,以及辦學效率效益低下的問題。岳剛德教授說,行政化或官本位還有一種情況, 那就是不斷地把一些不熟悉教育的人塞給學校。比如一個縣委書記或縣長升不上去了,但要升一個副局級,於是就調到一個高級職業學校當書記甚至當校長,這種情況越來越多。他認為,由於官本位思想壓倒一切,現在的高校教師不注重教學和科研,導致教學質量下降,學生的潛能得不到發揮,

在美國的社會學家劉曉竹說,改變共產黨黨委領導學校的執政方式,理順高校與國家之間的關係,讓高校有辦學自主權,這是中國高等教育體制改革的當務之急:

「這個多元化是民主制度所確立的,它的根本制度上保障言論自由,保障司法的獨立。這樣依法辦事、言論自由,就可以保障多元化。就是在官的權力之外有新的增長點和發展空間,民間也就有透氣和發展的可能性。」

劉曉竹認為,當今中國很多大學為了獲取經濟資源等,會屈從於權勢和權威,這不利於高校的學術自由化及多元化:

「在中國,它不是一個多元化的社會,它是以官僚集團為主導的一元化社會,叫做一黨專制。在這種體制下,民間的發展沒有空間,沒有土壤,所以就沒有學校、教育、文化的創新機制或者創新的土壤。」

劉曉竹表示,中國高等教育制度的真正變革恐怕要從取消共產黨黨委的領導開始:

「要在制度上把『官』和『學』分開,這也不難。也就是說教授治校或者學校獨立,在行政管理上教育部少去幹涉,或者定下一些規則。學校在校園的基礎上實現民主。實際上,中國長期以來有官統和道統之間的分別,但是共產黨這些年搞亂了,搞到一起了,變成了一個大鍋炒,炒來炒去,越炒越腐敗,越炒越僵化,而且越來越落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