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性週刊難經營 Time和Newsweek轉型

Facebook

【新唐人2009年3月20日訊】(中央社台北20日綜合外電報導)美國報業寒冬,週刊也不好過。「時代」雜誌 (Time)和「新聞週刊」(Newsweek)紛紛宣布要調整步伐,轉型再出發,其中Newsweek將走菁英路線,不再追逐即時新聞。

法新社報導,Time將推出Mine,讓讀者從Time旗下的刊物選擇文章,印刷成為36頁的紙本雜誌,也可以選擇在網上閱讀。

時代華納與集團夥伴美國運通出版(AmericanExpress Publishing)列出旗下的8份刊物,讓讀者從其中5份選擇文章。

  這8份雜誌是Time、「運動畫刊」 (Sports Illustrated)、「飲食」 (Food&Wine)、「簡單生活」 (Real Simple)、「錢」(Money)、「風格」(InStyle)、「高爾夫」月刊(Golf)、「旅遊休閒」月刊 (Travel+Leisure)。

讀者可以登入timeinc.com/mine,免費註冊訂閱,但是印刷本的Mine會由時代雜誌編輯。這是Time在週刊訂戶和讀者持續流失的壓力下,所做的最新轉型。先前,該週刊網站和許多新聞性媒體一樣,強化即時新聞,並且把國際通訊社的新聞照片放在Time網站上,以彌補週刊時效性不足的問題。

但是這並不能吸引更多付費讀者。時代公司(TimeInc.)執行長穆爾 (Ann Moore)去年10月表示,該公司1萬名員工將裁掉600名。她打算「撕掉舊的5年計畫,重寫一份兩年計畫」。首要工作就是打破疆界,讓集團內好幾家雜誌文章共用。

英國「每日電訊報」 (Daily Telegraph)報導,「運動畫刊」的讀者這星期在雜誌上讀到Time全球版總編輯高許 (Bobby Ghosh)訪問印度棒球明星巴特爾(Diensh Patel)和辛赫 (Rinku Singh)的文章時,都大吃一驚。

當然,高許在他的專欄�,用北印度語 (Hindi)訪問這兩個年輕棒球選手,談他們想在英語世界嶄露頭角,有不想讓人把他們和「貧民百萬富翁」電影裡的主角相提並論的文章,還是不脫他在Time�的風格。但這正是穆爾所說的「統合集團資源」的一部分。

穆爾同時也在思考如何找出一個從網路賺錢的商業模式。她承認自己還不確定對雜誌網路版收費是否能夠力挽狂瀾,但是她說,「是誰放的謠言說網路上所有訊息都應該是免費的?為什麼我們不來挑戰一下這個說法,看看結果會怎樣?」

穆爾說,她對大學生演講時一講到這一點,馬上噓聲四起,連鞋子都要丟過來。但是這位名列「美國最有權勢女人」之一的媒體主管一再強調,「孩子,你吃的不是免費,穿的不是免費,開的車也不是免費。高品質訊息當然也不應該是免費。總得有人付巴格達分社的費用吧!」

除了Time週刊轉型之外,集團內這個月也將正式推出「生活」 (Life)雜誌照片資料庫�的1000萬張照片,在網路上販賣。另外,集團內的125種雜誌也都可以在「雜誌迷」 (Maghound)網站上訂閱。

但是Newsweek決定反其道而行。

和美國第一大新聞性週刊Time不同的是,Time還在賺錢,Newsweek已經搖搖欲墜,更何況其母公司「華盛頓郵報」 (Washington Post)也自身難保。集團內外專家都同意,Newsweek得做出改頭換面的重大變化。

從五月開始,Newsweek將放棄一般訂戶,放棄即時新聞,轉向評論、分析性文章以及名家專欄,以調高一倍的定價吸引金字塔頂端的客戶。

Newsweek執行長亞森敏 (Tom Ascheim)說,以前是銷售量帶進來廣告收益,但是Newsweek銷售量已經從以前的310萬份降到260萬份。

亞森敏很不看好銷售量未來有回升的機會。他預期今年7月會掉到190萬份,明年1月只剩150萬份。

為了不和「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 (U.S.News &World Report)一樣淪為月刊,Newsweek將邀攬更多名家諸如希成斯 (Christopher Hitchens)、札卡利亞(Fareed Zakaria)和威爾 (George Will)等人,為Newsweek撰寫專欄。

但此舉是否能成功,仍有待觀察。「紐約時報」分析,Newsweek想要進攻的這個地盤,早就有「經濟學人」 (Economist)、「紐約客」 (New Yorker)等週刊和「大西洋」月刊 (Atlantic)等固守疆域。而且在此艱困時刻,廣告商未必青睞此一改變。(譯者:賴秀如)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