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北京8日路透電)不論是牛奶、牙膏、咳嗽糖漿、寵物飼料、鰻魚、血液稀釋劑、汽車零件、雞蛋、蜂蜜、雞肉、水餃、食用油還是白米,只要你偽造得出來,或者你有辦法污染它,你幾乎可以肯定中國已經有人這麼做了。
包括三聚氰胺毒奶粉等一連串的商品安全醜聞,已動搖消費者的信心。所以儘管中國製產品比其他同類產品便宜,還是有很多人不敢買。
除了毒奶粉事件,今年初還爆發玩具汽車顏料含鉛,中國出產的抗凝血劑「肝素」(heparin)遭污染,在美國、德國造成好幾起死亡案例,引發全球全面回收。
每次醜聞爆發之後,北京當局的回應似乎都相同:展開制裁、在電視上播出銷毀污染商品的畫面、抓幾名官員入獄服刑,並表示他們「非常重視」這個問題。
問題是,儘管政府當局做了努力也發出告誡,醜聞還是不斷發生。分析師說,由於法令執行不力、業界鬆散、貧窮問題嚴重、以及中國國土遼闊,使得這類醜聞未來有可能會繼續發生。
毒奶粉事件爆發後,美國上個月針對中國製食品發出警告,下令美國港口攔截所有中國食品進口,除非中國方面可以提出產品不含乳製品或是三聚氰胺的證明。
這個舉動引發中國當局的不滿,稱這項措施是「單方面」,且表達「極度遺憾」。
但這個決定合不合理,消費者已用荷包表達他們的意見。
例如,爆發三聚氰胺毒奶粉事件後,台灣各地的超市發現,所有清楚標示是「台灣製造」、強調不是來自對岸,因此是值得信賴且高品質的產品,銷量都暴增。
可是中國掩飾壞消息、或是延遲向上級提報問題的文化,只加深中國防止這類醜聞再度發生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