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專家紐約探討華族留學史

Facebook

(中央社記者黃兆平紐約二十五日專電)多位知名史學研究者及專家今天在紐約一場研討會討論華人留學史,從蔣廷黼、羅隆基、錢端升、陳煥章、胡適、竺可楨等人的留洋學習與成就,探討中西文化思想衝擊與交流,進而影響中國及兩岸的政治、經濟、科技、文化發展。

從一八四七年一月,容閎、黃寬、黃勝等人乘坐運茶帆船到美國東岸,堪稱華族留學生涯開端。隨後一八七二年,歸國的容閎組織了第一批幼童赴美,成為大清帝國首批官派留學生。根據史學者王奇生在「中國留學生軌跡」一書統計,自一八五零年到一九四九年的赴美留學生約有一萬八千六百餘人。

「華族留美史─一百六十年的學習與成就」學術研討會由紐約聖若望大學亞洲研究所主辦,近來致力留美史研究甚深的所長李又寧擔任開幕致詞,史學家黃培擔任主持人,分就傑出留美人物、留美與國勢、留美面面觀等三方面,探討華人留學過程。

學者們認為,留學教育在中國雖然經過一番激烈爭辯與討論,但它對中國近代化及現代化建設,確實有著偉大貢獻。隨著中國政治局勢變化以及中西文化交流頻繁,二十世紀以來所發展的教育改革及出國留學,已成沛然莫禦之勢。

李又寧表示,留美知識份子對美國做出很多重要貢獻,尤其在高等教育師資及科學實驗室,華族占有重要比例,但卻沒有得到應有的肯定,更沒有大規模、有計劃進行研究,殊為可惜。

中央研究院院士張玉法則從蔣廷黼、羅隆基、錢端升等三人的個案分析,探討留美歸國學生的政治抉擇。他的論述重點在留美教育他們的影響、三人對民主與獨裁的看法、以及他們在選擇投效國民黨或共產黨後的機運與遭遇。  

北京大學歷史學教授歐陽哲生也以胡適的英文作品解析,探討中國的文藝復興。他認為,胡適在中、英文世界對新文化運動的定位出現的差異現象,一定程度反應中國新文化過程的曲折與複雜性。  

香港理工大學教授區志堅以竺可楨為例,撰文介紹留美學者與近代中國氣象及地理學的建立。與會學者認為,在中國地理及氣象發展程中,竺可楨扮演的角色,實不容忽視。  

中研院歷史語言所副研究員陳熙遠也從紐約的昌教會到上海孔教會,討論陳煥章與近代儒教傳統的宗教化與社團化之關係。  

今天出席的學者還包括中研院人文社會研究中心副研究員湯熙勇、俄亥俄州肯特州立大學教授李洪山、羅徹斯特大學教授朱永德、史學家殷志鵬、耶魯大學客座研究員王慶餘、中國徐州師範大學留學生與近代中國研究中心主任周棉等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