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大選最後衝刺全球矚目

Facebook

【新唐人10月24日訊】(新紀元記者華明、袁昊綜合報導)華爾街引發的世紀金融風暴牽動全球金融市場幾近崩潰,在此背景下,此次美國總統大選備受全球矚目,經濟成為美國選民最關注的問題,凌駕了軍事、外交甚至美國立國基礎民主自由人權。歷屆美國總統候選人賴以加分的批評中共人權,在今年大選中卻悄然無蹤……兩位候選人以忽略美國的原則為代價來尋求暫時的平衡,是否能爭得全體選民的認同?

美國總統大選進入最後衝刺階段,離大選日十一月四日已不足三個星期,兩黨候選人十月十五日進行了最後一場辯論,經濟問題成為主軸,兩人各陳己見。在策略上,民主黨候選人巴拉克.奧巴馬亟力把共和黨候選人約翰.麥凱恩和支持度下降的現任總統布什掛鉤,而麥凱恩在把自己同布什分割的同時,指出奧巴馬太自由、缺乏經驗。三輪辯論過後,奧巴馬民調顯現大幅度領先。

過去的幾週,美國金融中心華爾街引發的世紀金融風暴可謂驚心動魄,全球金融市場隨著上下顛簸,幾近崩潰,冰島上週首告國家破產;經布什政府率先、七大經濟強國跟進聯合出手救市,全球股市近日還是動盪不安。而美國作為「龍頭老大」的政治經濟走向影響全球,在此背景下四年一度的美國總統大選備受全球矚目。

黨內初選塵埃落定後,兩黨各出奇招「男女老少黑白對決」來吸引選民目光:四十七歲的奧巴馬找有三十年參議員經歷的政治家喬.拜登搭檔;七十一歲的美國史上最高齡候選人麥凱恩則找辣媽莎拉.佩林搭檔,演繹出一臺史無前例的「精彩好戲」。

「佩林效應」一度使麥凱恩擺脫落後局面,以較大幅度領先奧巴馬,但是隨著美國金融風暴愈演愈烈,經濟成為選民最關注的問題,優勢對比再度傾斜,奧巴馬反超並以較大幅度領先。不過在白熱化的最後階段甚麼都可能發生,最終鹿死誰手,大家拭目以待。

大選在金融危機下衝刺

九月份美國發生兩大危機,其中之一是金融危機。布什政府九月初開始推出一系列救助計劃,出資挽救即將破產的金融大亨,特別是九月二十日要求國會撥款七千億美元用於金融干預計劃,遭到議員及一般民眾的強烈質疑。選民們反對該議案的信件、電郵、電話和傳真幾乎淹沒國會山莊,他們表示,不能用納稅人的錢為華爾街的貪婪無恥買單,但無奈參眾兩院已通過此救市計劃。

二是美國東南部各州發生汽油危機,亞特蘭大自墨西哥灣油區九月初開始遭到古斯塔夫與艾克兩個颶風襲擊影響供油後,便出現油荒,並持續幾週,專家預測還將持續至十月中旬。自七十年代石油危機以來,這還是第一回。因此,九月底國會解除了已維持二十七年的近海石油開採禁令,只要州政府同意,石油公司就可在近海開採。

兩位總統候選人的最後衝刺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開始的。奧巴馬九月二十一日在北卡羅來納州夏洛特的一個競選集會上講話時說:「華爾街和華盛頓的貪婪與不負責任導致了我們今天的困境。他們說要讓市場自由運作,結果卻讓市場變得瘋狂,我們正面臨著大蕭條以來前所未有的金融危機。」他繼續強化早先提出的「變革」口號。

而麥凱恩一再撇清與布什政府的關係,強調自己超越兩黨意識型態,不被特定立場所束縛。他自稱:「許多人形容我異軍突起,這表示我不為單一政黨而戰、不為特定利益而戰、不為我自己而戰、我是為你(指每一位選民)而戰。」他並提出「國家至上」的口號。

民眾不滿政府恨貪婪望變革

據《今日美國》十月十四日報導,該報和蓋洛普公司進行的一項聯合調查表明,大多數美國人不相信總統布什及兩位總統候選人有能力解決美國的金融危機,近90%的人認為經濟正在繼續惡化,三分之二的受調者說個人財務受到損害,91%的人對美國現狀感到不滿,公眾情緒已「壞到極點」,是有史以來最「糟糕」的民調。

美國民眾一方面對政府失望,另一方面對華爾街的大亨、財團不顧後果的貪婪感到憤怒。布什政府的七千億美元救市計劃最早在國會擱淺,國會議員對於用納稅人的錢再去救這些貪得無厭的商人非常不滿,也反映了美國民眾的普遍心態。

針對政府的救市計劃,奧巴馬及麥凱恩都提出了進一步意見,包括金融機構應進行重整及加強管理、保護繳不出房貸而面臨抵押權被取消的購屋者,以及處理金融機構高階主管高薪自肥的問題。

十月十四日,《紐約時報》與哥倫比亞廣播公司公佈最新總統候選人的民調支持度,奧巴馬以53%領先麥凱恩的39%,空前未有的領先了十四個百分點。顯然奧巴馬的「變革」口號更深入民心,反映了美國人對政府的深度失望和期待有所變革的強烈願望。

據美國布魯金斯學會研究員斯蒂芬.漢斯分析,大部份美國人認為奧巴馬比與布什同在一黨的麥凱恩更能駕馭經濟問題。實際上,奧巴馬的支持度九月底後直線上升,改變了麥凱恩九月初曾因佩林搭檔支持度大幅攀昇而領先的局勢。

金融危機使奧巴馬受惠

自九月二十六日到十月十五日,兩位候選人進行了三場針鋒相對的選前辯論。經濟問題成為辯論的主軸。九月二十六日,第一場總統候選人辯論在密西西比州舉行。在近兩小時的辯論中,麥凱恩攻勢凌厲,一路對奧巴馬窮追猛打,奧巴馬則沉著招架辯駁,處於下風。

麥凱恩說,奧巴馬公開表示沒必要超越巴基斯坦邊界追擊恐怖份子,而這涉及安全問題「沒必要大聲嚷嚷」。並批評奧巴馬在俄羅斯入侵格魯吉亞第一時間竟呼籲雙方克制,完全不知俄羅斯是侵略者。他說,這是因為奧巴馬缺乏經驗、知識和判斷力。

《芝加哥論壇報》說,這場辯論,大部份是麥凱恩最擅長的領域「外交事務和軍事。他也確實表現出這方面的長才。」《紐約時報》認為,奧巴馬「明顯主導了辯論的經濟部份」。美國主要報紙評價這電視辯論,麥凱恩與奧巴馬平分秋色。

在十月七日晚第二場總統候選人的辯論中,雙方猛烈攻擊對方及其同僚對美國金融危機的起因、兩房失火負有責任。麥凱恩說,奧巴馬是歷史上接受兩房獻金第二高的人。而奧巴馬則指責,接受政府紓困的美國國際集團(AIG)最近竟然花四十萬美元供主管們公費旅遊。

有分析認為,麥凱恩失誤在沒有明確指出事情的實質,即當前金融危機的禍根正是民主黨克林頓時期的政策所致。這樣他實質上默認了奧巴馬對布什的指責。麥凱恩仍堅持當國家陷入危機時,他才是有經驗的老手。他說:「下屆總統沒有時間去習慣他的職務。」可是很多民眾對伊戰不再感興趣。

在十月十五日晚的第三場辯論中,麥凱恩提出政府應購買房貸,再重新貸款給那些陷入困境的房主。奧巴馬指責麥凱恩的計劃可能最終會向銀行贈錢,而不是幫助房主。奧巴馬說,他的計劃主要集中在解決就業、為95%的人減稅和幫助屋主。可是,麥凱恩指出,奧巴馬曾兩次投贊成票,為年收入四萬二千美元的個人加稅。

奧巴馬還說,布什任職八年,從預算有盈餘到赤字五千億美元,國債從五萬億到十萬億美元。如繼續執行目前政策,不會帶來好的改變。而麥凱恩在布什的五個預算案中贊成四個。麥凱恩再次強調,他不是布什,他將為美國和經濟制定新的方向。麥凱恩還指奧巴馬與六十年代反政府極端分子埃爾斯交往。

隨著美國金融風暴席捲全球,這三場辯論的主題和民眾關注越來越傾向於這場經濟危機,儘管麥凱恩指奧巴馬「沒有對美國人民說實話」,但很難再建立人們對共和黨政府的信心,奧巴馬則成為最大的受惠者。各家民調顯示,他正持續增加領先幅度,差距甚至達兩位數。

次貸危機到底誰之過?

三次辯論中,奧巴馬始終強調,「金融危機的罪魁禍首是布什的經濟政策,而麥凱恩曾是這些失敗政策的支持者。」實際上,次貸的來源要追蹤到一九七七年卡特政府時代通過的充滿爭議的監管法案《社區再投資法》(CRA),按照其法規迫使銀行向低收入家庭和低收入社區提供住房貸款;以及隔年通過的《平等信貸機會法》(ECOA),要求貸款機構不能因借款人種族、膚色、年齡、性別、宗教信仰、原國籍和身份差異有任何信貸歧視。

到克林頓政府時代,為響應讓中低收入的人「居者有其屋」的號召,也迫於政府提高所謂購房率的政策壓力,國家資助的房利美公司開始接受這些高風險的次貸業務。一九九二年克林頓執政時期,國會通過法案,要求二房投入更大貸款比例來支持所謂「居者有其屋」,並在一九九三年初,克林頓要求增加CRA管制條例,讓農村以及城鎮貧困區也得到更多按揭貸款。一九九五年新CRA生效。

結果,不但銀行設立CRA部門,以貸出這些糟糕的次貸,以免違規。而且「討貸款」的社區組織如雨後春筍般出現,根據參議院銀行委員會估計,在二零零零年,這些組織光從銀行得到的經費和工資就有九十五億。結果銀行不得不吞下這些垃圾貸款,形成壞帳,為以後的危機爆發埋下伏筆。所以,華爾街能走到今天,是當年的所謂「平等不歧視」政策所致,哪怕窮人沒錢還債,也要借錢給他們,否則銀行就是在搞歧視。

布什政府於二零零三年要求在財政部設立機構監管二房,阻止其市場投機及泡沫化。當時的民主黨議員認為,這樣可能傷害他們為低收入的群體提供貸款的能力。麥凱恩於二零零五年和二零零七年警告抵押貸款市場可能要坍塌,推出住房企業管制法案來監管二房,被民主黨議員封殺。

兩黨的不同經濟觀及政綱

兩位總統候選人之間在解決金融危機方面存在的差異來源於歷史上兩黨的不同政綱。在歷史上,很多美國人把上世紀三十年代的經濟大蕭條歸咎於偏袒企業的共和黨胡佛政府,三二年民主黨富蘭克林.羅斯福上臺,放棄了共和黨的自由放任政策,運用國家權力對工農業、貿易、財政和金融進行廣泛調節,逐步使美國擺脫了經濟危機的陰影。後人稱之為「新政」。

從羅斯福的「新政」到杜魯門的「公平施政」,從肯尼迪的「新邊疆」到林登.約翰遜的「偉大社會」「向貧窮開戰」,民主黨政府不斷推進改革,嚐試用國家的力量來創造一個自由及平等的社會,並開始有了「大政府」的提法。

可是,政府對社會經濟生活的干預本身是與美國個人主義文化傳統相悖逆。約翰遜總統任內通過的立法之多前所未有,可未想到在實施過程中,遭到民眾強烈不滿和抗議,最嚴重的是全美一百多個城市發生騷亂,同時帶來「福利病」及「福利循環」現象。結果「偉大社會」的實施,最終瓦解了民主黨的「新政」大聯盟。政權又回到共和黨手裏。

近幾十年來,共和黨總統中最有代表性的人物是羅納德.里根,他實行減稅、減少通貨膨脹、降低利率、擴大軍費開支、增加政府赤字和國債,以暫時解決社會福利的問題,繼續對商業行為撤銷管制等,當時美國經濟茁壯成長。而對外則實行堅決的反共主義。

最近,《華盛頓郵報》發表題為〈布什主義初露端倪〉的文章說,布什主義類似於里根主義,都突出美國的價值觀,既在外交政策中「以意識形態畫界」。可是,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二元模式漸漸發生很大變化。布什的二元模式不再是「自由」對「專制」,而是「我們」對「恐怖主義分子」,成了「美國利益至上」。

而今年美國大選的兩位候選人在「自由」對「專制」的問題上概念更加模糊,往屆總統候選人賴以為自己加分的批評中共人權,在今年大選中已悄然無蹤。

二候選人刻意迴避中國問題

九月中旬,民主黨候選人奧巴馬和共和黨候選人麥凱恩分別發佈了對華政策的主導性文件。民主黨和共和黨的文件中都體現了一種共同的精神,亦即希望與中國繼續發展合作性的關係,儘管他們也都承認,兩國關係面臨著不少困難的挑戰。

奧巴馬在文件中說:「美中兩國之間的雙邊經濟關係是全球最大、最重要的經濟關係之一。」而麥凱恩表示:「中國和美國並非注定是對手,我們有許多共同利益。」不過,麥凱恩針對聯合國常因安理會意見分歧、議而不決或議而告吹,效率不佳的狀況,他贊同新保守派所主張的在全球範圍內建立「民主國家聯盟」。

美國經濟預警網(AmericanEconomicAlert.org)九月二十八日刊出資深研究員威廉.霍金斯的分析說,兩位候選人似乎刻意淡化中國政策,兩者並無太大差異。霍金斯舉例,雖然美國對中國的貿易赤字在去年創下歷史最高,達二千五百六十三億美元,但兩位候選人都刻意不提。霍金斯認為,根據過去的經驗,外交並不能解決美中之間的問題,兩位總統候選人都對美中的共同利益過於樂觀,忽略了現實問題。

霍金斯指出,奧巴馬及麥凱恩都不瞭解依靠外國投資及輕易進入美國市場而成長的中國經濟,正是支持中共擴張其全球野心及改進軍事能力的主要來源。但如果兩位候選人這樣說,如同譴責在中國投資的美國企業是幫助中共,進而危害美國安全的罪魁禍首。因此他們不願得罪美國企業。

一位研究中國黑幫組織與間諜活動的加拿大前外交官布萊恩.麥克亞當(BrianMcAdam)最近指出:「政治人物要放下對中國的樂觀看法,認識真正的中國。」麥克亞當說:「貿易不會給中國帶來民主,永遠都不會,也不會帶來言論、新聞、信仰和示威的自由。」

最近中國爆發的毒奶粉事件已影響到全世界。作為中國食品及原料出口大國的美國,儘管美國食品與藥物管理局(FDA)公佈多個進口的中國奶製品中含三聚氰胺,併發布幾個檢測報告,目前仍然沒有像法國、德國政府一樣明令下架,對來自中國的奶類製品、原料進行全面限制。

原華南理工科大學輕工食品學院院長、廣東省及全國食品工業協會理事、廣東政協委員高大維博士表示,中共在用毒奶毒害中國人民時,美國都沒有為中國人民說話,現在面對中共輸出的有毒食品毒害美國的民眾,如果美國政府繼續保持沉默,就是助共為虐。

此外到目前為止,兩位候選人都沒有對中共殘酷迫害中國人民表態,甚至對中共滲透美國政府以及各界,在美國扶持中共的代言人,也是裝聾作啞。

兩位候選人可能忘了,美國自建國以來,一直以一七七六年托馬斯.傑斐遜(ThomasJefferson)的《獨立宣言》和一七九一年的《憲法》為立國基礎,民主自由人權一直為後人所遵循所推廣壯大,並創立了顯耀的「美國世紀」。而兩位候選人以忽略美國的原則為代價來尋求暫時的平衡,是否能爭得全體選民的認同?

「聯合國」背景VS.「軍人世家」

奧巴馬曾形容其家庭成員團聚時,好比是「聯合國的縮影」,他的父親是肯尼亞黑人,結婚過四次,有八個孩子。一九六一年出生於夏威夷的奧巴馬童年時隨美國白人母親到印尼,十歲被送回夏威夷隨外祖父母長大。他的親戚遍佈五大洲,一位妹夫是加拿大多倫多華人,一位弟弟在中國與中國女子訂婚。奧巴馬母親生前的好友說:「這使他容易對各種人產生認同感。」

而麥凱恩出身於軍人世家,祖上曾隨侍美國國父華盛頓,美國開國至今的每一場戰役,他們家族是無役不與,其祖父與父親都是海軍上將,這更是美國開國以來無可匹敵的記錄。而麥凱恩本人在軍人生涯中共負傷三次,得過五枚勳章。在越戰中被俘後,寧可坐牢也不願妥協達成協議,一生充滿傳奇色彩。

因此,來自平民的奧巴馬似乎比麥凱恩更瞭解民眾的需要,也更懂得宣傳公關,甚至把競選廣告擴至電玩遊戲。自獲得候選人提名以來,奧巴馬的支持率幾乎一直領先於麥凱恩。美國布魯金斯學會的公眾政策研究人員威廉.高爾斯頓說:「美國選民已準備支持具體表現美國夢的領袖。」弗吉尼亞大學政治學教授拉里.薩瓦托則認為,奧巴馬公佈自己身世可以吸引選民,無論存在何種爭議,「美國人喜歡成功的故事。」

可是,美國《華盛頓郵報》專欄作家柯翰默在題為〈沒人認識的奧巴馬〉的文章中說道,奧巴馬是一個被神化的陌生人,是民主黨人與他共創狂熱局勢的陌生人,他的個人歷史沒有證人。前紐約市長朱利安尼說:「他在做聯邦參議員期間沒有一次展現領導才能,沒有推動過一次重要法案的立法,沒有管理過一個城市、一個州、一個企業,沒有一次領導過民眾面對危機。」

儘管美國選民傾向於奧巴馬,希望有所變革,但始終有所擔憂。麥凱恩競選陣營也藉此對奧巴馬展開猛烈攻擊,給民眾加深「奧巴馬是一個危險人物」的印象。麥凱恩表示:「人們需要一個踏實的舵手,而我恰好是這樣一個人。」

著名時事評論員、哥倫比亞大學政治學博士李天笑先生稱,共和黨一貫以傳統價值觀和宗教信仰吸引選民。而麥凱恩偏偏以「溫和派」、「獨立派」自居,其道德原則發生傾斜不能吸引保守的共和黨基督教選民。而曾把布什送進白宮的兩股強勢,道德原則和伊戰,已不是麥凱恩的強項。

因此,最後到底鹿死誰手,變數仍然很多難以預測。據說,麥凱恩陣營準備了一些影片,要給奧巴馬一個「十月驚奇」。李天笑先生說,如果這只是拿奧巴馬個人開涮的話,倒不如將麥凱恩的「溫和派」形象糾正過來,奪回共和黨基礎選民的人心和票源,給所有的人一個「十月驚奇」。

-轉自《新紀元週刊》第93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