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09月21日訊】(中央社記者張蕙燕亞特蘭大二十日專電)據一項最新研究指出,基因對幼童處理壓力具有關鍵性的影響力,但是在嬰兒半歲前的養育照顧,對改變孩子基因反應壓力的能力,扮演著重要角色。
這項研究是由多所美國東部大學學者共同完成的報告,刊登在兒童發展研究學會出版的最新一期「兒童發展」期刊中。
研究將一百四十二名分別是三、六、和十二個月大的嬰兒,放在與母親分離的環境中,測量他們面對壓力時,心跳受到迷走神經這種副交感神經影響。
據指出,迷走神經在心情平靜時,扮演著有如心臟的煞車系統。當人們身處的週遭環境突然變化時,這個煞車系統便會撤離,以便讓心跳加速,如此身體迅速反應外來環境的挑戰。所以嬰兒遇到環境變化時,應自動降低迷走神經煞車,如果這項功能不佳者,長大後容易出現行為偏差。
研究學者還進一步檢驗這些嬰兒的基因DNA ,與多巴胺接受器之間關係。在此同時,評估嬰兒母親的行為敏感度高低,並透過錄影觀察嬰兒與母親同處時的互動情形。
據了解,多巴胺可以幫助人們「從錯誤中學習」,而有缺陷的基因,會影響多巴胺停留在多巴胺接受器,進而影響接受器執行的工作。當基因有缺陷時,腦中多巴胺不能發揮適當的作用,使得這類嬰兒成年後多具有攻擊性、耽溺毒品或賭博等負面的偏差行為。
研究結果發現,嬰兒半歲之前,基因與被養育方式同樣都與嬰兒腦部發展出規範壓力反應密切相關。也就是受到照顧的嬰兒,即使擁有會導致偏差行為的多巴胺基因,也能夠有效控制對壓力的反應。至於十二個月大的嬰兒,即使被母親高度關注,嬰兒的多巴胺基因對壓力反應則不明顯。
這份報告指出,研究結果說明雖然基因對壓力的生理反應,扮演重要的角色。但是父母以及照顧嬰兒人們的養育行為等累積而成的外在環境經驗,也能夠對遺傳到未來會導致偏差行為基因的嬰兒,在生理成長初期,展現極為重要的正面影響力。
在當前科學界流行遺傳基因決定一切的今天,這項研究結果強調,人類的行為模式和生理反應,決非單一的先天遺傳或後天因素決定,而是兩者均缺一不可,因此父母絕對不要輕忽自己對孩子的養育。97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