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古代特別重視雞,稱它為"五德之禽",《韓詩外傳》說,它頭上有冠,是文德;足後有距能鬥,是武德;敵前敢拼,是勇德;有食物招呼同類,是仁德;守夜不失時,天明報曉,是信德。民間更將雞視為吉祥物,說它可以避邪,還可以吃掉各種毒蟲,為人類除害。所以,開年第一天民間以紅紙剪雞作窗花,而且把這天定為"雞日"。
這種風俗是根據古代神話演變而來的。據說,東海中有一座大山,名度朔山,又名桃都山,山上有一株巨大無比的桃樹,樹根向周圍伸展,足足有三千里方圓,樹頂有一隻金雞,日出報曉。它一啼,天下的雞就跟著叫起來了,所以元旦所剪的雞,其實就是像徵著天雞。古人元旦刻桃木為神像,立在大門前,還要插幾根公雞毛象徵天雞,後來桃符演變成春聯後,插雞毛的風俗就變成剪雞貼在窗上作裝飾的風俗了。現在農村里剪窗花最常見的也是公雞。在《荊楚歲時記》上,對元旦剪雞的風俗即有所記載,看來這個風俗在南北朝時就開始了,至今至少流傳了一千五百年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