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軒:通膨環境下的理財思維

Facebook

台灣行政院主計處公佈5月的消費者物價指數年增率,高達3.71%,光食物類的漲幅就達9.29%。然而,薪資成長的速度卻遠不及物價上漲,今年 1~4月實質平均薪資較去年同期負成長1.94%。如果把存款放在銀行定存,利率也只有2.6%,也就是實質負利率的情況。亦即,每存100元放在銀行, 1年後只能買相當於現在98.89元的商品。加上全球股市因為次級房貸風暴未歇,又遭逢油價高漲襲擊,普遍表現不佳,投資人今年以來陷入艱困的理財環境,投資會賠錢,不投資錢放銀行又會貶值,真是進退兩難,不知如何是好。

這波通膨巨獸是怎麼來的呢?要論因果關係得把時序倒推到20年前。 1989年柏林圍牆倒塌後,因為共產勢力的解體,新興市場釋放大量的低廉勞動人口,使得供給大增,物價下跌。尤其是以中國為首的亞洲新興國家,除了提供大量廉價的勞動人口外,政府更長期採取寬鬆的貨幣政策並干預匯率,同時對燃油食品等提供補貼,使得商品得以廉價的銷售到已開發國家,賺取大量的外匯存底。這個過程使得全世界得以享受了一個低通膨環境的1990年代。然而,隨著這些新興國家的持續繁榮與發展,需求不斷提高,天然資源的消耗急速增加,逐漸造成了供不應求的局面。近6年來,油價與原物料價格不斷攀升,通貨膨脹一發不可收拾。

然而,新興亞洲各國也逐漸被自己造成的惡果所苦,韓國、新加坡5月份的消費者物價指數分別是4.9%及7.5%,而中國與越南兩個共產國家更分別高達7.7%及25.2%。

通膨的陰影籠罩,使得亞洲昔日高成長的光環逐漸褪色。各國紛紛祭出各種財政與貨幣政策來解決問題。主要方法為升息、讓貨幣升值、取消補貼、或停止凍漲等措施,目的都是為了能對抗通貨膨脹與降低政府的支出壓力。然而,亞洲最重要的出口大國中國,仍不願意以較為積極的方式來因應,除了維持人民幣的「緩步」升值走勢,仍然不願意放棄對燃油補助的政策。更有甚者,反而還限制物價的上漲,嚴重扭曲供給與需求的關係。

如此一來,中國仍然得以大量出口賺取高額外匯存底,再用其外匯存底一手買入歐美各國公債,一手搶購天然資源或介入油源國家外交情勢,造成全球原物料價格高漲但債券殖利率偏低的背離現象。如果中國這個共產政權沒有尊重資本主義的自由經濟體制,讓物價充分反應供給與需求的狀況,需求仍然會持續推升物價上漲,這次的通膨危機恐怕沒有那麼容易解決。

當此之際,個人在通膨環境下該怎麼理財呢?

一·投資保值的商品:實體的資產如土地、黃金等在通膨高漲下往往較為保值。

二·投資通膨環境下受益的商品:原物料與能源相關的股票與基金在通膨環境下表現較佳。

三·投資較不受通膨影響的股票:少數龍頭企業能夠轉嫁成本到消費者身上以保持自己的獲利率,如又能持續配發穩定股利,在負利率環境下是不錯的投資選擇。

四·避免升息時受到傷害:通膨下央行可能持續升息打擊通膨,應該減少政府債券投資以避免升息時本金下跌,並應儘量減少房貸以降低利息支出。

五·降低需求、減少支出:通膨如不可避免,減少生活不必要的支出有助安度危機。如大車換小車、小車換捷運、捷運換單車,不同階層的人都有適合自己減少開支的方式。

總之,此波全球性的通貨膨脹,如果中國經濟成長無法急速煞車,恐怕不容易降溫,投資人應該理性面對,採取適當的理財方式,充分做好準備。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