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蠶生物反應器成為生技明日之星

Facebook

(中央社記者韋樞台北二十一日電)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提供的「家蠶生物反應器」獲選為2008台灣國際生物科技大展之星。農委會苗栗農改場表示,苗改場與中研院和大學合作,將螢光和外源蛋白構築到桿狀病毒,苗改場再將桿狀病毒注射入蠶體,以生產各種高經濟價值的蛋

白質,目前已有部份蠶種在蛋白質的量上表現不錯。

從7月24日到27日在台北世貿一館舉行「2008台灣生技月─生物科技大展」,今年大會之星是「生技新絲路」,將展出「家蠶生物反應器」、「螢光蠶寶寶」、「多樣性家蠶」等三大主題區塊。

在「家蠶生物反應器」內是由苗改場和中央研究院、中原大學、虎尾科技大學等單位合作,將家蠶蠶體作為生物反應器,以桿狀病毒為載體生產高效率高經濟價值的外源蛋白,包括豬乳鐵蛋白、植酸 (酉每)、蜂王漿抗菌 (月太)Royalisin、Apismin、比目魚抗菌 (月

太)Pleurocidin、豬瘟E2次單位疫苗蛋白等。

苗改場表示,苗改場擁有136種台灣蠶的原生種,許多甚至是從日據時代留下來,因此苗改場除盡最大努力保留原生種外,同時利用蠶體生產高經濟價值蛋白質。

包括中研院和中原、虎尾等大學負責將不同的綠、紅螢光和外源蛋白基因構築到桿狀病毒上,然後再由苗改場將桿狀病毒注射到蠶體,並進行蛋白質的定性分析,然後再送到位於淡水的農委會家畜衛生試驗所,以臨床菌種測試蠶體生產蛋白質的定量效果。

苗改場表示,從136種蠶體中逐步篩選蛋白質定性定量表現優良的蠶種,苗改場再將優良蠶種的下一代雜交,創造出蛋白質表現最優良的蠶種,目前已經找到數種表現優良者。

苗改場指出,這項計畫從民國91年進行至今,目前還要繼續改進之處包括蠶體生產蛋白質的量還未達一定規模,同時感染桿狀病毒的方式還要改進,突破目前逐隻注射的方式,以更經濟快速的方式取代。

苗改場強調,以家蠶作為反應器比發酵槽投資設備更低,亦無工業排放污染問題,而且速度要比在植物或大型動物身上表現更快速 (從構築基因到生產蛋白質只要20天),與細胞培養相比,家蠶生產出的蛋白產量高、效率高、成本低,非常值得商業生產,造福更多病患。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