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記者陳舜協台北十六日電)夏季高溫潮溼,除了令人感到悶熱難受,也是細菌孳生溫床。行政院衛生署食品衛生處今天說,七、八、九月是食物中毒高峰期,外出飲食應特別注意用餐環境的安全衛生,在自宅也要注意食物儲存及烹調技巧,避免發生食物中毒事件。
衛生署食品衛生處統計,今年一到六月已發生一百三十三起食物中毒事件,在天氣逐漸轉熱的五月開始逐漸攀升,引發食物中毒事件的地點以外食餐廳六十一件最多,其次為學校二十六件,再其次為自宅十九件。
食品衛生處副處長謝定宏表示,分析歷年的食物中毒事件,以細菌性感染為大宗,以今年為例,引起食物中毒的前幾名為腸炎弧菌、金黃葡萄球菌、沙門氏菌或仙人掌桿菌,引起的症狀多是嘔吐、腹瀉、上腹痛等;夏季食物中毒事件增加,除了氣溫適合細菌孳生,小朋友外食情形增加也可能是原因之一。
謝定宏說,生魚片、涼伴菜等未煮熟食品是細菌容易孳生的高風險食物,衛生狀況不佳的餐廳、路邊攤及來路不明的食物,也有高風險,建議民眾應儘量少食用,而且要切記勤洗手,手上有傷時應避免熟調食物,避免食物被感染。
此外,他提醒,熟食、生食應分開處理,避免交叉減染;食物加熱到攝氏七十度以上時,可殺死大部分細菌;須冷藏食物應即時放入冰箱、易腐敗食物勿置於室溫下超過兩小時;調味用的醬汁應置於冰箱冷藏,且避免重複使用。
米的保存也很重要,謝定宏表示,仙人掌桿菌易孳生在保存狀況不佳的米中,一旦孳生孢子後,就算高溫也不容易被殺死,提醒民眾應將米存放在陰涼、抗潮的容器中,同時要加蓋保存,一旦發現有異味出現,應棄置不食用,避免食物中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