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時報Muhammad Cohen撰文)在希拉里‧克林頓的政治根據地—紐約,人們似乎對她大勢已去的選情漠不關心。紐約擁戴勝利者,儘管希拉里13日在西弗吉尼亞州的民主黨初選中大獲全勝,但她卻沒有勝利者的喜悅。無論輸贏,希拉里都無法代表紐約。
我瞭解紐約。這裏是我的故鄉,也是我生活了30多年的地方。我曾經在市政府的城市規劃部工作,後來轉行投身新聞行業、負責報道紐約3個行政區的地方新聞。自20年前我搬離紐約後,這座城市的變化很大:物價更高了,建築物更漂亮了,當然也更擁擠了。
希拉里曾兩度當選紐約州參議員。11日在紐約舉行的母親節募捐活動不僅給予了她熱情的支持,而且也為她籌得了20多萬美金的競選資本。一名支持者說,“誰也不敢保證奧巴馬肯定能贏下11月的大選。”希拉里的競選策略是繼續打壓奧巴馬,同時強調希拉里更有把握擊敗共和黨的候選人麥凱恩。
希拉里在西弗吉尼亞州的獲勝顯然給自己提了一口氣。西弗吉尼亞是白人最多、高齡人口最多、貧困人口最多和學歷水平最低的州之一。當希拉里忙著在當地拉票時,奧巴馬早已將目光放在了11月大選和對手麥凱恩的身上。希拉里雖然暫時收斂了批評奧巴馬的攻勢,但卻將自己標榜為“勤勞美國人和工薪階層白人”的代表人。這番論調對黑人候選人奧巴馬而言顯然缺乏善意。
美國媒體對接下來的幾場初選給予了過多的關注,而它們膚淺的報道竟已接近可笑的地步。無論接下來幾場初選的結果如何,希拉里都無法超越奧巴馬所獲得的公眾投票和黨代表席位。
13 日有媒體報道,近百年來還沒有一位民主黨候選人能夠在輸掉西弗吉尼亞州的陰影下贏得總統大選。希拉里在該州的初選勝利說明她能夠在11月的大選中拿下西弗吉尼亞,而奧巴馬則不一定。希拉里在該州初選獲勝後發表演講說,“今年的大選要靠‘搖擺州’來決出勝負,而我將會拿下那些搖擺不定的州。”
據一項投票後民調顯示,只有36%的希拉里支持者表示願意在大選中投奧巴馬一票,這個數字著實令人驚訝。難以置信,民主黨將近三分二的初選選民竟然不會在大選中投票支持本黨最終提名的候選人。
同樣令人懷疑的是,希拉里或奧巴馬能否在搖擺州擊敗麥凱恩。麥凱恩批評民主黨上台必定會增加稅收和導致伊拉克戰爭的失敗,而希拉里和奧巴馬似乎都無力予以反駁。民主黨抨擊麥凱恩好比小布什二世,這雖然一語中的並能吸引選民的目光,但麥凱恩可以輕易地加以駁斥,因為他確實不喜歡布什這個人。
2000年大選項年,在南卡羅萊納州的共和黨初選期間,布什競選團隊攻擊麥凱恩育有“黑人私生女”。這段往事足以證明兩人之間存在隔閡。說到底,2008大選仍然以戰爭和經濟這兩大複雜議題為主,而民主黨必須在這些議題上表明更明確、更湊效的立場。
不過某些專家仍在分析希拉里贏得黨內提名的可能性。很明顯希拉里能夠贏得大選,只要她能讓足夠多的黨內超級代表相信提名奧巴馬就等於冒險,或者讓他們害怕她的律師將會就民主黨全國委員會拒絕承認佛羅里達和密歇根州提前舉行的初選結果一事繼續打官司。在週二(5月13日)晚上的演講中,希拉里就提到了這兩個州,儘管她和奧巴馬都已同意放棄這兩個州的票數。
回到紐約,希拉里不容樂觀的選情並沒有成為城中的熱點話題。紐約雖然兩次推選希拉里為該州參議員,但卻沒有將她放在心上。紐約是一個肮髒、現實的地方,既可以容忍騙子也歡迎名人。其實上,從希拉里和比爾‧克林頓在查帕瓜 (Chappaqua)買下豪宅的那一刻起,人們都已經知道希拉里將會參選總統。
希拉里一路走來贏得了紐約人的尊敬,直到她決定要和奧巴馬拼個魚死網破之前。一些消息靈通的觀察家如警察出身的資深記者Leonard Levitt認為,希拉里會接受現實退出選舉。“她得明白這樣繼續下去只會傷害自己。她得為自己的未來著想,”他說。
民主黨西弗吉尼亞初選舉行前夕,另一名紐約州參議員、強烈支持希拉里的舒默(Charles Schumer)表示,選民希望下屆總統能夠改善醫療保障制度、減少高等教育收費等等,而民主黨候選人完成這些工作的可能性更大。“希拉里和奧巴馬的人氣都非常高漲,如果兩人聯手競選將是強強聯合,”他說。
至於希拉里和奧巴馬聯手出戰的可能性,舒默說:“一開始我覺得不可能,但後來我改變想法了。”
事實上,以副總統候選人的身份作為奧巴馬的競選搭檔,也不失為希拉里的一條出路。民主黨高層正迫切希望給希拉里尋找一個體面的“下台階”,不過這只是浪費時間,因為希拉里本人並不打算善罷甘休。
居住在紐約布朗克斯區(Bronx)的心理學家Jolin Hiff說,“希拉里是一個好參議員。她維護了紐約州人民的權利。”
“可是現在……,”他用一連串紐約人地道的髒話表達了自己對希拉里的看法。乘坐過紐約地鐵的人應該知道,很多工薪階層的選民並不是白人,所以希拉里自詡為“工薪階層白人選民的代表”的論調在紐約不太可能行得通。
眼前的事實是,希拉里基本上已經失去了黨內提名,除非她拼命攻擊對手奧巴馬的同時,說服民主黨全國委員會承認密歇根和佛羅里達州提前初選的結果。紐約人欣賞堅毅和強悍,但要在紐約活下去就必須學會拿得起放得下。
作者Muhammad Cohen曾擔任美國新聞署的駐外官員,並從事過新聞節目製作,著有《香港直播》(Hong Kong on Air)一書。
譯者 楊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