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記者陳舜協台北九日電)五十六歲的王先生,三、四個月前右耳就常會聽到規律性的低頻噪音,原先以為是耳朵出了問題,經過多次檢查,最後才診斷出是頸動脈狹窄引起的。書田診所神經內科主任醫師黃婷毓表示,病理性博動性耳鳴可視為頸動脈血管的健康警鈴,放任不管可能會導致中風、腦出血,不可輕忽。
王先生經過血管超音波檢查後,確認是頸動脈血管狹窄引起的博動性耳鳴,目前已被轉介安排進行核磁共振檢查,後續只要在頸動脈內裝置血管支架,就可減少中風、腦出血可能性。
黃婷毓指出,「博動性耳鳴」通常是心博輸出增加或頸部、硬腦膜血管狹窄、畸形或血管內有腫瘤或顱內壓增加導致。
生理性成因包括甲狀腺機能亢進、貧血或懷孕,有前述症狀者,甲狀腺機能亢進發作時、貧血者或懷孕婦女在激烈動作後,因心博加速致血管內的血流量瞬間放大,有可能兩耳會聽到與心跳等速的低頻「咻、咻」耳鳴噪音,但在症狀解除後,耳鳴也隨之消除。
病理性的「博動性耳鳴」患者,通常只會單耳聽到與心跳等速的低頻耳鳴噪音,且會持續一整天,但在按壓某些部位或變動姿勢時暫時得到緩解,有些患者除了耳鳴外,還可能伴隨頭暈、聽力或視力減弱,甚至有些患者還會有半側肢體麻痺症狀出現。
黃婷毓表示,病理性成因的「博動性耳鳴」不能輕忽,通常代表頸動脈或硬腦膜血管過於狹窄或畸型,應及早就診,由醫師聽診,進行血管超音波、核磁共振等詳細檢查頸、腦部血管,再決定裝置血管支架或開刀清除血管內膜腫瘤。
黃婷毓說,有「博動性耳鳴」的患者其實是幸運的一群,根據統計,百分之一的老人可能會有頸動脈狹窄的問題,其中卻只有約百分之一的人可能會出現「博動性耳鳴」症狀,有機會及早處理頸、腦部血管問題,減少腦出血、中風機率。97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