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2006年8月23日訊】【藝海漫遊】(147) 說台灣畫風情-侯壽峰:行腳遍及臺灣各地,展現對斯土之濃濃依戀。
在台灣台中縣港區藝術中心面積一千六百多平方公尺的展覽廳裡,因為面積大,所以這裡的展覽以多人共同展出的聯展居多,而像侯壽峰老師這麼多產,單一個人的創作就能夠掛滿整個展廳的,確實並不多見。
侯壽峰:我一段時間做了生活空間 包括裝潢設計,還有景觀設計,我做了一段時間。在這一段時間,我一直有畫畫作品去比賽。到1980年的時候,連續三年獲前三名,獲得永久免審查,是全省美展最高的榮譽。當時候,我就試試看以專業畫家的職業 作畫展,然後到處去寫生,差不多一兩年就開一次畫展。
到現在 1980年到現在,總共差不多有三十年做專業畫家的創作,結業後五十年,所以這一次展覽是創作半世紀世界之最與本土文化接軌特展。由於這個一個段落,可以說把我過去努力的成績單,交給社會來檢驗。
因為長期以來在藝術的領域中不斷的耕耘,累積了很多自己的創作,侯壽峰老師說他正在籌畫一個相當有規模的美術館,以做為存放自己畫作的園區,這個滿頭白髮,但精力充沛的藝術家永遠有築不完的美夢。
侯壽峰:然後呢,我有一個願望,就是我畫得差不多有一千多件的作品,大概有將近十個專題,每一個專題有不同的內涵,有我個人的宏揚本土文化使命。
最近幾十年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有肯定將近一千點的世界文化遺產與世界自然遺產,這樣呢,世界各國的觀光客都蜂擁而至到那裡去參觀。
我侯壽峰用我的彩筆把世界遺產搬到台灣來,我用繪畫跟、舞台美術跟電影布景的方式,三項技巧不一樣的來發揮成一個景點一個景點。
為了讓美術館中的陳列更具新奇性,於是侯壽峰打算繪製這一個壯觀的世界之最的系列作品,但因為展出場地的關係,所以只能畫出個樣本來。
侯壽峰:我一直都是以藝載道的創作理念,要把這一幅作品,大峽谷的歷史 人文把它畫進來,所以這個是五千年前的生活方式,五千年前的生活就是在石洞裡面,當時還沒有衣服穿。
所以我從五千年開始切入,然後 接下來,景觀 接下來就是科羅拉多,西班人的貴族,他就是帶著一群人來大峽谷尋寶,尋什麼寶呢,聽說是有金礦,所以帶著一大隊 一大群人,都是騎馬,幾百年前 1540年的時候第一次歐洲人,來發現大峽谷。
到最後就畫到這邊,這邊那個美國探險家一組九個人,來這邊專程來這邊探險,來這邊探險經過急流,他們有三次,一年一次,三年的時間來這邊探險,記錄地質 跟風貌,跟植物的生長等等,記錄很多資料,做為後來了解大峽谷的,一個文史資料,有很大的貢獻。
由於科羅多河,這一條河的原因才把這個峽谷,一次一次的沖刷掉 沖刷掉,才變成這樣大峽谷的畫面,之前幾億年前沒有這麼大,沒有那麼長,現在這個大峽谷,長度有四百多公里,跟台北到高雄差不多一樣長,那麼寬度有四公里,深度從上面到海拔有兩千多公尺。
就是靠著不怕危險的 畫家 攝影家,侯壽峰是不是在裡面 你們看著,在那邊畫了以後 拍了以後,大量印刷宣揚全世界,就是透過他們的畫面,人們才知道說,大峽谷是這麼非常壯觀 的,一個奇觀,這樣子引起每一年,平均五百萬人到那邊參觀。
畫家把大峽谷的五千年時光,以及將近一個台灣長度的風景,抽樣畫出主要的五個區塊的景點,以象徵性的手法,濃縮在五十台尺的畫布上,構築了這一幅讓人看了印象鮮明的大峽谷。
**************************************
很多藝術家慣常用彩筆畫出對故鄉的眷戀,生於斯、長於斯的侯壽峰也不例外,畫了很多美麗的台灣風情畫。
侯壽峰:繪畫要有思想,不只是畫外表的美感。
這是安平古堡前面有幾片這個牆壁,上面有一些榕樹它們的根往下伸延,變成這一幅景觀,舊紅磚砌成的牆壁有部分還有紅磚,配合晚上佈置上去。旁邊在彈琴 因為是安平 所以是安平追想曲,感覺上跟這個非常搭配,連小狗都,演戲要製造氣氛,繪畫也要製造氣氛,這幅曾經參加全國美展示範展出。
侯壽峰:樸拙的咾鈷石的質感、色感都非常漂亮,非常吸引我去把它畫起來,我為了去找這個景色,所以列澎湖為專題創作。到那邊畫了九個月。
找了快要九個月找不到,最後到望安才找到。噢﹗我看到非常高興,好像去找到老愛人、老情人的感覺。真正很高興,這邊有一條路,這邊還有一座廟。這個畫面很高興之下,一下子畫兩張,一張拿到全省美展去示範展出作品掉下海裡面去,還好我畫第二張、還好還留了一張:對我來講感情很深。光從這邊來,這是水彩寫生。那邊人的生活就是這樣,那邊太陽風砂很大。這張是當地寫生。
相片中那個中年的侯壽峰老師,常常背著畫具,勤快的走遍台灣的大街小巷,不論是台南的安平古堡、台東的風景、鹿港的巷弄,以及台灣離島的澎湖、蘭嶼等等都留有他的足跡。
侯壽峰:以藝載道德用意是什麼?就是創作這一套作品要帶給現在年輕人,沒有看過以人力來耕種的這種畫面。所以我把過去幾十年前甚至百年前,播種系列的畫面重新來組合,變成追溯歷史性的作品。但是不能有匠氣,不能當作宣傳畫,但是藝術性同樣那麼高,涵蓋有歷史的生活方式。古代的生活方式對啟發現在人的惜福惜緣的一個體會,要不然現在很多人吃飯吃一半就丟掉了,那些不了解種田的辛苦啊,所以命名一粒米百人汗 粒粒皆辛苦。主要就是給現代人一種能體會古早做田的辛苦,還有體會之外,這個經過這個畫面差不多都不知道雖然有吃米但是不知道怎麼樣去種的,所以每一幅都是用心。
侯壽峰出生於日據時代,國民小學一年級時讀的還是日本書,不但親身經歷第二次世界大戰,也曾經處於民生困苦、物資貧乏的年代;對於惜物惜福,侯壽峰自然是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了。
侯壽峰: (一粒米 百人汗系列)要深耕才能有更好的收穫,這耕很深前面的牛膝蓋都淹到這裡,有一點踏到泥漿泥土裡面,這樣子下面耕得更深將來栽種的稻子,長得更好、收成更好。對一般人這個年輕人,尤其一些投機取巧、懶惰的人,就是沒有得到好的收成。努力用功就是深耕,才能得到好的收穫。這是一個啟發性,這是意義。
水牛、農夫是畫面的主體,怎麼代表春呢?剛剛長出新綠的這些樹木綠油油,看起來春天的氣息,看起來很清新的氣氛,這樣子整個畫面看起來很舒爽、很涼爽,搭配幾隻白鷺鷥,這樣有詩情畫意的意境。繪畫是把自然美 沒有那麼美的,透過我的技術、透過我的思想把它融會在裡面 成為美的東西,叫做美術作品。
晨曦播種,這幅畫也是重新組合,現在這種畫面很少了,除了山上機械沒辦法抬進去,要不然的話都是機械化了 平地差不多都機械化了;從耕種到割稻都是一貫作業,都不用人工。現在用人工,不但用人工,還要把它畫成 真正有這麼一回事,就很自然,不是畫宣傳畫 一種帶過去而已。每一個播種的人姿勢都不一樣,曾經有一首詩最後一句就是 倒退原來是向前。一邊在播種,這邊送秧苗來,這邊剛剛要出去耕田了,農家遠山倒影下來,看起來好一幅詩情畫意的畫面,這種氣氛也是早晨的。
施肥才會長大,施肥當中綠油油的秧苗已經長大了。由於色彩需要變化,所以有部分比較黃綠色,比較淡綠色的,另外有一小部分 可以說沒有種活的地方,種秧跟插秧不一樣,地已經硬了,所以要用刀拔子挖下去,這叫種秧。這兩、三棵樹啊烘托畫面的變化,有橫線、有直線、有近、有遠,畫面內容比較豐富,如果沒有樹木太平了。
這個取名叫做「一粒米、百人汗」的系列作品,有十二幅畫作,侯壽峰老師企圖呈現稻米的耕作過程,從插秧開始,記錄一個個耕作關鍵點的景象,而且時光倒流幾十年,回到那個事事都用手工耕作的時代,和現在機械操作生產的過程兩相比較之下,看起來截然不同。
**************************************
侯壽峰老師的作品除了懷舊,還兼具記實的作用,他不但畫出記憶中童年的景物,還極具考究的參考史料記載,畫面力求重返純真質樸的年代;經過了幾個月的耕作期間,終於,豐收的時候到了。
侯壽峰: (一粒米 百人汗系列)台灣差不多清末民初的時候,割稻的工具是用這個,台語叫做摔桶,把稻穀摔,裡面的構造一摔上去以後稻米就掉下來,這邊圍的是麻布,輕輕的,預防米噴到旁邊去,這個造型非常美,割稻的人這麼多,一個一個姿勢不一樣,近到遠處大小差很多。近的就比較大,遠的就比較小,摔稻穀的人物有男、有女,人物的造型都有根據。這邊 割稻,這邊有運糧的要回去,他家在這裡。
比較晚期的割稻就用稻穀機,用腳踩,構圖這種流線型的感覺畫面比較漂亮;這樣是特定的構思。最懷念的就是台灣話說,割稻者吃五餐,正餐有三頓,當中就要就是有點心,點心挑過來讓工人 吃。小孩子不能閒著,有些背弟妹,有些要挑點心過來,所以也滿辛苦的。
從台東取景,台東的山比較高,這是比較早期的。我到台東去看到這個畫面感覺非常好,把它照相機拍好了 然後
早期的農村姑娘再怎麼漂亮,還是要下田去割稻,去幫忙家事,這是比較富有的農村姑娘。所以穿著當時是滿流行的,帶著斗笠、綁著紅巾,人長得這麼漂亮,捧著這些穀子非常滿足、很高興。
畫家特別喜愛豐收的題材,鉅細靡遺的描繪著各種豐收的景象,全家總動員大家一起忙收成的畫面在如今也不多見了;構圖特別講求飽滿豐富,這連續好幾幅秋收的畫作,看來令人格外的歡喜。
侯壽峰: (一粒米 百人汗系列)黃金滿埕,割稻有些稻葉、稻莖,在這裡經過大稻篩先篩過,再用這個風鼓篩選,實的、虛的。飽滿的從這裡流下來;虛的這是要餵雞、鴨的。飽滿的稻子留著人吃,這種情況是收成後還未過篩,用稻草先蓋著防雨淋,這個男生的手在這裡調整,站著的動作也是有功能的,不是想像而已,是真實的動作。這種畫面種過田的人很有親切感,曾經有種過田的人,邊看邊說邊流淚,跟我說這像他十幾、二十幾歲時一樣,看了非常感動,我是高興感動流淚不是煩惱悲哀,讓我聽了以後覺得這套作品很有價值,讓人感動。
這感覺非常溫馨、非常古樸。這女人後面的布會吹起來,表示有微風吹拂。有光從這邊來,所以陰影從這邊過來。這個美感在這裡,西洋畫著重明、暗,著重陰影。如果有水的地方著重於倒影。母雞帶小雞在這邊,這部分是要載出去賣的,所以一袋一袋載好後再綁緊一點。以前的稻草還可以當做幾種用途:可以燒火,做紙張,也可以做肥料,所以收成後綁成稻草捆,曬乾後再把它堆到車上。以前農村沒有閒人在家裡,所以要帶他們的兒、女出來,餵奶餵飽了以後,讓他們在這邊休息、睡覺,他們在這樣工作,我曾經在這邊睡過。這個畫面可愛的地方是每一個人的動態都不一樣,這女孩子瘦瘦的,可是她把草捆這樣甩上去,這個人功夫很好接得到,所以疊得很高,這邊用竹竿插進去,兩個方式不一樣,所以看起來內容比較有變化,繪畫要增加一些可看性。
過年時,大家等待做紅龜粿、搓湯圓,可團圓。阿嬤帶著媳婦或孫媳婦做粿 剪月桃葉、這是紅豆餡,這是月桃葉子。這是古時候的臉盆,用木材箍起來的臉盆。磨米漿可以做這個也可以炊粿。
秋收過後就是冬藏的時間,可以暫時遠離忙碌的農家生活,全家愉快的準備過年,在這個歡樂的節慶裡,稻米更是不可或缺的一角,畫面中的湯圓以及各種式樣的粿都是米製品;當稻米完成它的任務之後,「一粒米、百人汗」的系列作品到這裡也有個美滿的休止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