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海漫遊】古樂復興-御座樂(下)

Facebook

【新唐人2006年2月8日】【藝海漫遊】(117)古樂復興-御座樂(下):十年復興古樂,「御座樂」的甜與苦。

根據《琉球國由來記》的記載,「御座樂」是因為坐著演奏,所以叫「座樂」。在琉球王府的重要行事、或是冊封使的宴會上等重大活動中經常被演奏。因為當時沒有流傳到民間,隨著廢藩置縣後,就在琉球消失了。

比嘉悅子:因為復興「御座樂」,與台灣、中國大陸的學者促進國際交流,在美國研究中國音樂的學者,也給我們很多寶貴的意見;原本認為這需要花三十年的時間,確能在這十年間完成,感覺到非常的驚訝,也很感謝給予我們各種協助的專家學者。

「御座樂」演奏研究會,召集了一些民族音樂家、學者、作曲家,在各自的領域上有一片天地的人來學這個「御座樂」,一共有十幾個人。

在琉球王國時代,只有貴族少年才能學習與承傳「御座樂」,本來復興的初期也想要以古時候的方式呈現「御座樂」,但是少年喜歡學習彈奏古典音樂的人實在不多,在人才不容易尋覓的情況下,只好改由音樂家們組成演出團隊。

廖真珮:「御座樂」有兩個部份,一個是樂、一是唱曲,唱曲的部分有中國語言的歌詞,在琉球以前的宮廷時代,他們是把中國字的旁邊加上日本的注音,使他們可以很清楚的唱出中國文字,北京話的發音。

陳焜晉老師剛開始只負責樂器的製造方面,後來陸續從中國大陸找到「御座樂」的曲譜之後,就接下去指導他們排練,那一陣子常常在台灣和琉球之間飛行。

「御座樂」是在明朝時傳到琉球的音樂,經由多方查證後,認為樂團中使用的樂器包括「銅鑼」、「鼓」、「嗩吶」、「琵琶」、「四線」、「月琴」等等,比較接近台灣「北管」使用的樂器。

比嘉悅子:1996年樂器復興完成,在中國福建省師範大學王耀華教授等人,做了種種曲目的研究、樂器是由陳焜晉老師指導、廖真珮小姐三年間到琉球指導我們樂器演奏技法。

雖然曾經是琉球歷史文化中的一部分,但琉球人對它完全是陌生的,由於技法和他們的傳統樂器完全不同,對那些音樂家的成員們來說,學習中國曲風的「御座樂」也是極富挑戰性的。

「御座樂復原演奏會」十年來,不斷在各地演出,2005年在台灣的演出可以說是歷年來最隆重、最完整的一場,一絲不苟的態度來復興「御座樂」,連布料的紋飾、樣式完全依照古畫中所描繪的把它完成了;陳焜晉說不要看那只是一件衣服,每一件都比一把樂器還要貴呢。

在少數可以參考的珍貴文獻資料中,他們發現了一卷遺留下來的「御座樂」畫卷,「御座樂復原演奏會」依據圖冊,從零開始,把消失的文化一件一件的還原、拼湊出來。

比嘉悅子:琉球音樂的音階就像大家知道,Do、Mi、Fa、Sol、Si、Do,因為「御座樂」是屬於中國風音樂,音階完全都不一樣,像琉球有一種古典音樂,(由三線做為主要伴奏樂器)三味線是非常盛行的,琉球的三線是改良自中國的三弦,音階並不一樣,像這樣的情形下我們也在思考,「御座樂」是屬於那一種音階,我們現在演奏復興後「御座樂」音樂,完全是中國風的感覺,我們都感到非常的驚喜。

在沒有任何經費下,團員們都是自己負擔旅行費用,除了在家鄉沖繩本地表演之外,還曾經到過日本本島、韓國、美國、中國大陸、台灣等各地演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