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車企賠錢 賣100輛比亞迪利潤抵1輛法拉利

Facebook

【新唐人北京時間2024年10月20日訊】近日,中國汽車行業上半年銷售情況公開,結果顯示,很多中國車企仍在賠錢賣車。而合資品牌豪車的利潤空間巨大,100輛比亞迪的銷售利潤才抵1輛法拉利。分析指,產能過剩是造成該行業利潤低的最根本原因。

賣車就是賠錢

近日,中國各大車企陸續公布財報,披露今年上半年單車利潤排行榜。結果顯示,中國車企仍在賠錢賣車。

蔚來汽車成為「虧損王」,今年上半年淨利潤為負103.84億元(約146億美元),銷售車輛數只有8.74萬輛,等於每賣出一輛車,平均虧損高達11.88萬元(約1.6萬美元)。

小鵬汽車上半年淨利潤為負26.53億元(約3.7億美元),除以5.2萬輛的半年銷量,單車虧損約為5.1萬元(約7100美元)。

北汽藍谷依靠代表品牌「極狐」,上半年僅贏得2.8萬輛的銷量,單車虧損額為9.18萬元(約1.2萬美元)。

吉利汽車的極氪品牌半年銷量為8.79萬輛,也未能逃過虧損的命運,單車利潤為負4.36萬元(約6100美元)。此外,還有零跑汽車半年銷量8.67萬台,單車也是虧損2.55萬元(約3500美元)。

盈利也是微利

雖然有些車企仍在賺錢,但單車利潤額低得可憐。

東風汽車集團上半年淨利潤6.84億元(約9600萬美元),實現銷量約96.61萬輛,平均單車利潤僅為700元(約98美元)。

江汽集團單車利潤也只有1500元(約210美元)。此外,江鈴汽車單車利潤為5600元(約780美元)。而廣汽集團、上汽集團、北汽集團單車利潤分別為為1800元(約250美元)、3100元(約435美元)和4200元(約590美元)。長安汽車上半年銷量達到133.41萬輛,但是單車利潤只有2100元(約295美元)。

賽力斯集團憑藉單價50萬元的超豪華SUV「問界M9」,上半年銷量為23.58萬輛,淨利潤達16.25億元(約2.3億美元),但單車利潤只有6900元(約970美元)。

中國國產自主品牌銷量第一位的應屬比亞迪,半年銷量為161.3萬輛,淨利潤達到136.31億元(約19億美元),但單車利潤也只有8500元(約1200美元)。

合資車利潤巨大

然而,合資大品牌豪車的利潤一直是名列前茅,即使銷量沒有自主品牌多,但利潤極高。比如,賣一台法拉利等於賣100台比亞迪。

今年上半年單車利潤名列前茅的品牌,第一名是法拉利,平均單車利潤高達85.14萬元(約12萬美元);第二名是蘭博基尼,單車利潤為64萬元(約8.9萬美元);第三名是保時捷,單車利潤為15.38萬元(約2.1萬美元)。

第四到第十名分別為平治(單車賺4.08萬元,約5700美元)、寶馬(單車賺3.65萬元,約5100美元)、特斯拉(單車賺2.26萬元,約3100美元)、奧迪(單車賺1.84萬元,約2600美元)、通用汽車(單車賺1.51萬元,約2100美元)、斯特蘭蒂斯(Stellantis)集團(單車賺1.48萬元,約2000美元)、大眾集團(單車賺1.32萬元,約1900美元)。

從中不難看出,高利潤幾乎全部被外來品牌占據。

新能源市場慘淡

目前虧損銷售的車輛都是新能源汽車。近年來,中共當局一直在為其造勢,擴大產業規模,導致供過於求。

對於目前的虧損現象,台灣南華大學國際事務與企業學系教授孫國祥表示,中國新能源汽車產能過剩是導致虧損的重要原因之一。

他對大紀元說,「由於市場供應量過多,企業之間的競爭加劇,尤其是在中、低端市場,車企不得不透過降低價格來吸引消費者,從而壓縮了利潤。此外,為了應對中國大陸政策變化和補貼逐漸取消,許多企業加大了投資力度,導致成本增加,而市場需求未能迅速消化擴大的產能,進一步加劇了虧損問題。因此,產能過剩是影響行業盈利能力的關鍵因素之一。」

早在今年4月,中共國家發改委價格監測中心就表示,汽車價格下降的原因是市場供過於求、電池成本降低等。

該中心說,2023年中國新能源汽車產量944.3萬輛,按年增長三成。行業數據顯示,2024年僅比亞迪、華為旗下問界、理想(02015)三家的計劃交付量,就增加230萬輛,而市場需求預測僅有210萬輛的增量。市場長期處於供大於求的狀態。

孫國祥還對於汽車銷售虧損產生的原因做了具體分析。他認為,第一,新能源汽車行業競爭激烈,企業需投入大量資金進行技術研發和市場拓展,導致成本高企。第二,價格戰加劇,各大品牌為了提高銷量,進行激進的降價策略,進一步壓縮了利潤空間。此外,品牌溢價能力較弱,難以像豪華品牌車那樣通過定價實現高利潤。

進口豪車能保持高利潤的原因則在於品牌效應、供應量相對有限,以及消費者對奢侈品牌的高需求。這些品牌擁有較強的市場定價權,並且目標消費群體對價格敏感度較低,這使得其可以實現單車高利潤。

他還表示,中國汽車行業面臨產能過剩、競爭激烈、價格戰持續的挑戰,特別是自主品牌在品牌溢價和技術創新上需要進一步提升。

雖然中共一直在否定產能過剩這一說法,但是今年4月份,美國財長耶倫(Janet Yellen)和德國總理朔爾茨(Olaf Scholz)訪華都提出中國產能過剩問題。耶倫強調,她特別擔心中國長期以來的宏觀經濟失衡:家庭消費疲弱和企業過度投資,而中共當局對特定產業部門的大規模支持加劇了失衡,給美國和世界其它國家的工人和企業帶來巨大風險。

新能源汽車的產能過剩也在衝擊著全世界的汽車行業的健康發展。為了讓中國電動車在全球占據主導地位,通過耗費大量資金,中共政府採取了一系列補貼、減稅、採購合同和其它更為間接的激勵措施,這一舉措最終創造了1310萬輛汽車的市場,占全球電動汽車保有量的60%,從而讓一些全球汽車製造商不得不重組業務或關閉業務。

(轉自中央社/責任編輯:葉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