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週經濟回顧:制度自信

Facebook

【新唐人北京時間2024年10月19日訊】諾貝爾經濟學獎名單出爐,制度自信有了理論根據;馬斯克成為共和黨大佬金主,公開挺川普;由於中國市場表現差,路易威登財務報告遜色;北京政府刺激經濟、遏制房價下跌,普通民眾怎麼看。

開場白﹕制度自信

觀眾朋友們大家好,歡迎收看一週經濟回顧節目,我是東方。

今年的諾貝爾經濟學家,有三名經濟學家分享, 分別是﹕達龍•阿-杰-姆-奧-盧, 西蒙•約-翰-遜,和詹姆斯•羅-賓-遜。阿-杰-姆-奧-盧生於伊斯坦布爾,約翰遜出生於英國,兩人都是麻省理工學院的經濟學教授。這三位經濟學家研究了殖民主義歷史,國家經驗如何影響制度,如何做政治決策等研究課題。

具體來說,為什麼在過去幾個世紀,從歷史水平來看一些國家變得極其富有,而其他國家卻遠遠落後。1776年,亞當•斯密出版了《國富論》,打下了經濟學基礎,傳統上,經濟學家們都認為,勞動分工和貿易開放,是決定經濟繁榮的關鍵因素,但過去幾十年來,政治制度對經濟的影響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產權和法治是關鍵,如果政府尊重這兩大支柱,經濟政治精英與草根群眾共同分享經濟增長的好處,而不是掠奪群眾的財富,那麼經濟自然增長。

2012年阿-杰-姆-奧-盧和羅-賓-遜合作出版書籍《國家為什麼會失敗:權力、繁榮與貧困的起源》。作者把國家分為兩類﹕掠奪型和包容型。在掠奪型國家中,少數精英從群眾中榨取財富,而在包容型國家中,政治權力是共享的。當政府是掠奪型時,人民缺乏生產的激勵。但在包容型政府下,人民享有產權,能夠積累財富,情況正好相反。

拿歐洲殖民歷史來說明問題,歐洲殖民者登陸南北美洲,雖然北美洲自然資源遠遠不如南美洲,但北美洲的美國、加拿大,遠遠好過拉丁美洲。為什麼同樣的殖民統制集團會帶來兩種截然不同的結果呢﹖三位諾獎得主的研究表明,在沒有瘧疾之類傳染病的北美地區,殖民者數量較多,無法通過剝削當地人致富,因此他們建立了共同富裕的制度。但在殖民者死亡率較高的南美地區,倖存的殖民者採取了簡單粗暴的手段,直接從當地人那裡榨取財富。最後帶來兩種截然不同的後果。

經濟學家道格拉斯﹒諾斯,就從因為研究了政治制度經濟學而獲得1993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諾斯的研究對今年三位獲獎的經濟學家有重大的影響,這三位經濟學家得出的總體結論是,從長遠來看,民主制度更能帶來繁榮,但同時也承認專制政府可以有效地利用社會資源,比如原材料、工人等資源,通俗來講就是集中力量辦大事。但威權式政府通常無法創新,而這正是民主制度的優勢。

不知道諾貝爾經濟學獎的消息,在中國是不是要被屏蔽,因為這個制度和經濟的關係可是習近平的強項,對這個問題可是頗有研究的。習近平執政的底氣在於三個自信,排在第一位的就是制度自信,已經鐵板釘釘的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就是比資本主義好。而且現在習近平大力提倡的新質生產力發展模式,就是威權社會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具體體現,中國要在黨中央的領導下,發展、創新、突破、遙遙領先,沒有外國風險投資,習近平親自部署、親自指揮搞創新融資。這個經濟學獎應該辦法給習近平才對。這是今天的開場白。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