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CPI連續三個月下降 經濟學家指通縮挑戰嚴峻

Facebook

【新唐人北京時間2024年01月15日訊】最新統計數據顯示,中國的消費物價指數(CPI)在過去3個月連續陷入通縮,而反映生產成本的生產者物價指數(PPI)大跌近3%。經濟學家表示,中國正面臨14年來最嚴重的通貨緊縮挑戰,這不但可能導致中國經濟長期陷入衰退,還會對國際貿易造成較大衝擊。

中共國家統計局上週五(1月12日)公布的經濟數據顯示:去年12月中國的消費者價格指數(CPI)同比下降0.3%,雖然降幅比上月收窄0.2個百分點,但已是連續第三個月處於通縮區間。其中,食品價格下降了3.7%,略好於11月份4.2%的降幅。而2023年全年消費通脹率為0.2%,也遠低於中國政府設定的3%左右的目標。

由於大宗商品價格下降以及國內外需求疲軟,去年12月份用於衡量工業品出廠價格的生產者價格指數(PPI),同比也下降了2.7%。自2022年10月以來,該指數已連續15個月處於負值區域。

中共海關總署雖然報告稱,2023年12月份的出口同比增長2.3%,但經濟分析師們認為,這主要是因為2022年12月的出口數據特別低造成的。當時疫情在全中國肆虐,中共當局實施了嚴厲的「清零」政策,出口額下降了近10%。從去年全年來看,中國的出口額同比仍下降了4.6%。

出口是中國經濟的一大支柱,出口增長動力下降,可能使中國陷入通縮的惡性循環,這對中國的經濟體來說是另一個重大打擊。

通常來說,價格的持續下降會促使企業減薪,消費者暫緩支出,從而形成需求更加疲軟、價格更低的惡性循環。日本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經歷了類似的情況,並因此進入了長達數十年的經濟停滯期,人口不斷減少,債務水平不斷攀升。

《華爾街日報》1月13日的報導表示,上述統計數據凸顯出中國經濟正面臨嚴重的通縮挑戰,許多經濟學家認為中國的通縮壓力難以逆轉。

Absolute Strategy Research新興市場經濟學家沃爾夫(Adam Wolfe)說:「中國持續的通縮或極低的通脹可能會導致貿易順差擴大,並與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產生更多貿易摩擦。」

法國興業銀行(Societe Generale)首席亞洲經濟學家姚煒則預估,到2024年底中國的CPI漲幅雖然有可能會反彈至1%,但物價下行壓力不會迅速緩解。她說,在該行看來,內需疲軟導致的中國通縮壓力可能會持續相當長一段時間。

《華爾街日報》的報導進一步指出,為了提振持續低迷的經濟,中共央行已多次降低利率,政府還降低了家庭的房貸成本,並擴大了對民營企業主的稅收減免,甚至在去年10月增發了1,370億美元的主權債務,為基礎設施項目提供資金。但中國的製造業和服務業活動持續萎縮,新建住宅銷售依然疲軟,而最近的統計數據表明,「中國經濟增長在去年第三季度加快之後已失去動力」。

中國經濟陷入通縮令歐美的經濟學家們感到憂慮的一個原因是,中國內需疲軟可能會導致更多過剩的低成本中國商品流向外國市場,而這將加劇國際貿易的緊張局勢。

去年秋天,得到了中共政府補貼的中企,就曾大規模向歐盟市場傾銷廉價電動汽車,搶占了歐洲市場,導致歐盟宣布針對這種情況展開反傾銷調查,並計劃對此採取反制措施。

美國財經媒體彭博社近日發表報導,在討論中國房地產持續衰退、消費者缺乏信心以及出口疲軟等經濟問題後,引用澳新銀行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楊宇霆(Raymond Yeung)的話表示,如果北京當局無法打破通縮周期,中國經濟就會陷入「逆向螺旋下滑之中」。

法國勸業銀行大中華區經濟學家林紫瓊(Michelle Lam)則分析說,官方最新公布的CPI和PPI的數據,並不能減少人們對中國通貨緊縮的擔憂,而房價的下滑可能會限制家庭開支,進一步加大物價的壓力。

「鑒於這種情況,(央行)最早會在下週降低政策利率的可能性越來越高,儘管這樣做或許也不會對提振需求產生多大作用,但會緩解債務融資的壓力。」林紫瓊補充說。

(記者唐迪綜合報導/責任編輯:趙偉平)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