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北京時間2023年10月03日訊】大家好,好久不見,歡迎收看這一期的悅讀。
江青是前中共黨魁毛澤東的第四任妻子,毛的私生活糜爛混亂,而江青也不檢點,兩人可謂臭味相投,如出一轍。江青和毛澤東結婚前,已有過三次婚姻史,但最後都不歡而散。
江青為何使這些婚姻成為泡影?今天我們將揭曉這些謎底。
【江青童年家境貧困 利用婚姻當跳板?】
江青1914年出生在山東諸城,取名李進孩,所以她的攝影作品署名叫李進。後來改名為李云鶴,藝名叫藍蘋。跟毛澤東結婚前,才改名為江青。
江青的父親李德文,脾氣很暴躁,生前開了個木匠鋪,母親李欒氏是父親的二房。夫妻倆經常吵架,甚至大打出手。李欒氏一次遭毒打後,實在無法忍受下去,便帶著江青離開了李家,母女倆從此過起顛沛的生活。
對於江青的童年,傳記作家葉永烈在《出沒風波里》一書中說,江青的童年是生活在恐懼的陰影裡,使她養成了倔強、反抗的性格。由於家庭貧困,江青只讀了小學。
另據美國作家特里爾所著的《江青正傳》一書,有一段江青當年的老同學、後來在台灣定居的王庭樹回憶:江青知道自己缺乏正規高等教育,沒有可靠的家庭背景,對她的人生構成障礙。因此,江青認為只有憑借自己的才能、個性或陰謀而得來的東西,才會屬於她的。
而婚姻或許正是江青利用來改變命運的跳板。
16歲那年,江青便告別少女時代,開始了她的第一婚姻。
【江青第一次婚姻只維持了兩個月】
1929年,江青進入山東省藝術專科學校學習戲劇。期間新戲《湖上慘事》上演,適逢江青出場,她激情的表演和外貌,被一位叫裴明倫的富家公子看好。
這位富家公子是一個秉性孝順、務實的人,比江青大幾歲,人長得也很像樣,加上其家境富有,江青非常高興,覺得機會難得,決定嫁給裴公子。1930年底,江青與裴明倫舉行了傳統婚禮。
婚後,婆家期望江青做個嚴守禮教的媳婦,但江青根本不想受家規的約束,總是離家跟一夥人聚會,或者找不三不四的朋友。兩個月後,江青不甘心為了平庸舒適的生活,而犧牲個性的自由,一甩手離開了斐家,從濟南前往青島。江青的第一次婚姻就這樣草草結束了。
後來人們發現,江青的每一次婚姻破裂時,她總是離開原先居住的城市,來到一個完全陌生的地方,開始她的新的生活。
【江青第二次婚姻 讓她最留戀?】
江青到了青島後,投奔時任青島大學校長的趙太侔。江青最先被安排在一間大學圖書館做職員。後來依靠趙太侔的關係,被允許到大學文學系做旁聽生。這樣一來,使得江青無論是生活視野、知識面,還是文化水平方面,都在潛移默化中得到開拓和提升。
不久,趙太侔的太太俞珊,將江青介紹給自己的弟弟俞啟威。
俞啟威又名黃敬,比江青大3歲,當時為青島大學生物系學生。初次在趙家相見,江青便被俞啟威的風度和氣質所打動,而俞啟威也喜歡江青,兩人可謂一見鍾情。
1932年,18歲的江青和21歲的俞啟威,即沒有辦理結婚證書,也沒有舉行婚禮,只是請了學校的幾個學友,就宣布同居了。
江青和俞啟威為何不領結婚證呢?據《江青正傳》一書中說,在江青的一生中,她最愛的男人就是俞啟威。但由於俞家是名門望族,選媳擇婿希望門當戶對,而江青出身低微,這樣的婚事難以得到俞啟威父母的認可。
俞啟威的同學認為,江青和俞啟威是真心相戀,兩人有共同的愛好。雖然俞啟威讀的是物理系,但卻喜愛文藝,在南國社當過演員。
不幸的是,俞啟威當時已是中共地下黨員。俞啟威在青島組織的「海鷗劇社」,江青也參加了。海鷗劇社是中共的外圍組織。後來俞啟威擔任中共青島市委宣傳部長。
1933年,俞啟威還介紹江青加入中共。
也就是在這一年的7月,因遭人舉報,俞啟威被密探逮捕,於是江青倉皇出逃,拎著一只破舊的小皮箱逃到上海。
據姚錦在《姚依林百夕談》一書中說,到了上海後,江青手持俞啟威姐姐的親筆信,本打算住進上海俞宅,但俞家並不承認她這個未經明媒正娶的兒媳。
江青在上海孤零零的一個人,過得並不開心。
據江青的好友徐明清回憶,當時的江青白天教唱歌、演戲,跟女友們相處得還不錯。可是回到住處就判若兩人。江青常常獨自唉聲嘆氣,一言不發,有時掏出一封信,細細地看,看完後又收起來。
後來徐明清在清掃地板時發現掉在地上的這封信,信開頭的稱呼是「進子」,落款是「小俞」。徐明清當把信交給江青時,順便問起「小俞是誰」?江青道出了心裡話。這封信是她和俞啟威相戀時,俞啟威寫給她的。江青傾訴,俞啟威被捕後,不知道他在哪裡,非常想念他。
不過,在俞啟威出獄前,江青打掉了他們的孩子。
江青後來在〈從《娜拉》到《大雷雨》〉一文中,提及她在上海「初出茅廬」 時的心態說,她永遠不會忘記,那是一個和她的心一樣陰沉的日子。她離開了對自己有著無限溫情的故都,拋棄了在生命史上最可寶貴、而永遠不會再得到的東西。
江青所說的「拋棄」最可貴的東西,是指她和俞啟威的孩子,當時江青懷孕了。江青抵達上海時,為了能夠登上戲劇舞臺,做了人工流產手術。
不久,俞啟威回來了。他曾多次祕密到上海探望江青,並找他的姐姐幫忙,在靜安寺附近租了一間小屋,跟江青一起住過去。
1934年10月26號,江青在上海被捕。之後,俞啟威到北京大學執教。
江青出獄後不久,徐明清收到俞啟威的來信,稱江青出獄後住在自己上海的家裡,心情非常壓抑,郁郁寡歡,希望徐明清去看看她。當徐明清趕到俞家,見到江青像換了個人,臉色發青,說話聲音忽高忽低、忽緊忽慢,一直發著低燒,精神明顯不正常。而俞家也下了逐客令,明確表示不歡迎江青,這讓俞啟威左右為難。
江青的被捕和後來在俞家的遭遇,似乎讓江青受到很大刺激。
後來俞啟威捎信讓江青去北京過年。然而,這一次,兩人只有短暫的團聚。1935年3月,江青返回了上海。
【江青第3次婚姻 是過度還是利用?】
江青回到上海後,通過關係,以藝名「藍蘋」進入影劇界。電影圈比演話劇要難得多,或許為了在影劇界能有立足之地,江青很快有了第三次婚姻。
江青在演藝圈結識了編劇詩人唐納。
唐納是蘇州人,他並不姓唐,原名叫馬驥良。他是上海聖約翰大學的高才生,精通外語。
在大學時,唐納就開始寫影評,他的文筆流暢,觀點鮮明,頗有見地,很有名氣。
江青積極接近唐納。並以她熱情的性格和情場經驗,讓唐納很快陷入情網。唐納曾回憶說,縱然是在上海,像藍蘋那樣大膽的,也是例外。
1936年,江青與唐納舉行了婚禮儀式,但卻沒有婚書。
或許對江青來說,第三次婚姻,只是利用而已。
據《江青正傳》一書中介紹,唐納和藍蘋的婚禮,是唐納「騙」來的。唐納雖然追求過不少女孩,但只是追求戀愛而已,從來沒像對藍蘋那樣真心實意,他不想和藍蘋只是同居關係,所以一而再,再而三地向藍蘋提出要結婚。然而卻遭到藍蘋的堅決反對。
恰巧,唐納得知有兩位好友都有了知己,於是提出在「杭州六和塔」舉行集體婚禮的建議,其他五人都同意了,迫於孤立,藍蘋只好點頭。但藍蘋給出的條件是,只舉行婚禮,不簽署婚書。
唐納煞費苦心,只好廣請記者,想通過媒體,讓更多的人知道他和藍蘋結婚了。
唐納笑了,但是他笑得似乎太早。
婚禮一個多月後,據《姚依林百夕談》一書說,當時的俞啟威正好奉中共地下黨之命,前去上海參加籌備組織「全國學聯」,在上海巧遇江青。江青一見俞啟威,舊情復萌。
江青對唐納謊稱其母親有病,要回老家濟南探望母親,實則是隨俞啟威乘船去了天津。
唐納遲遲不見江青回來,親自趕赴濟南找尋。當唐納得知江青和俞啟威藕斷絲連,背叛自己時,傷心至極,選擇藥物自殺,所幸被人及時發現,得以獲救。
但此事鬧得滿城風雨,尤其在上海的報刊上,多數都對江青「水性楊花」地嘲諷和責難。
江青不得不返回上海。之後俞啟威的友人也勸他,江青已經嫁人了,就不要再給自己找麻煩了。1939年,俞啟威和曾擔任北京市委常委 兼北京市副市長的范瑾結婚,婚後育有5個子女。
而江青和唐納的結局又如何呢?
【江青與導演章泯由祕密到公開】
江青回到上海後,心思並非在唐納那裡。
隨後上海電影圈內傳出,江青和導演章泯又搭上了,兩個人已經祕密同居。
江青為什麼要這麼做呢?因為她深知,有了章泯這個上海舉足輕重的話劇導演的提拔,她就可以爬上舞台明星的寶座。在事業上和感情上,她都可以不唐納這個靠山了。
當唐納聞訊此消息後,如五雷轟頂。他此時才如夢初醒,自己的一片癡情,結果受人欺騙和愚弄,又悔又恨。於是他奮筆疾書,給「把兄弟」鄭君里寫了一封長信,向他痛訴江青的狡詐和虛偽。
唐納因江青的離去再次自殺,但江青卻不以為然。
1937年6月,江青在《大公報》上發表《我的自白》一文稱,並非自己情變,而是唐納出軌在先。
「自白書」發表後,江青就和章泯結束暗中往來,公開在一起了。導致章泯與妻子離婚,妻離子散,然而江青卻拒絕與章泯結婚。
1937年,上海各種報刊對江青的貶責,幾乎成為家喻戶曉的事。這場桃色風波讓江青身敗名裂。電影公司不再與她簽約,也沒有導演約她拍片,江青在電影界中十分孤立,經濟上又陷入窘迫,在走投無路時,江青做出了抉擇,離開上海,投奔延安。
到了延安後,江青很快又把目光投向了毛澤東。江青利用一切機會接近毛。為了能接觸上毛,她親自給毛寫信。江青的大膽和姿色自然也引起毛的注意。
當時恰逢毛的第三任妻子賀子珍去蘇聯治病,這正好給江青提供了一個趁虛而入的難得的機會。兩人很快就勾搭上了。
由於江青的桃色新聞很多,加上毛和賀子珍當時並沒有離婚,中共黨內很多人反對毛和江青的關係。
但毛還是於1938年和江青結婚。當時的江青只有24歲,而毛已經45歲了。
從16歲到24歲,短短8年的時間裡,江青已經有過4次婚姻。
江青和毛結婚後,兩人在政治上互相利用。毛不止一次跟別人說:江青政治上很敏銳,對他很有幫助;而江也自詡是毛的「流動哨兵」。江青還曾直言稱,她和毛是「政治夫妻」。
毛為了維護自己在中共黨內的地位,1966發動文化大革命。在文革中,江青大使淫威,對了解和涉及她在30年代歷史的人殘酷迫害,很多人特別是文藝界人士被迫害致死或致殘。
當知道江青的人,稱她就是一個野心勃勃,陰險狠毒,自私無情的女人。
好的,感謝收看這一期的悅讀。我們下期再見。
(責任編輯:劉明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