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北京時間2023年08月31日訊】中國經濟急速衰退,輿論熱議中共政權已走向末日,各種社會問題頻發。網絡上有人預測,中國未來15年,可能會出現十三大末日現象,有的現在已經發生了。
中國將出現十三大末日現象
「財經資料庫」在X發布一段視頻稱,中國未來15年可能出現的十三大現象,有的已經發生了。包括:一、房子無人住;二、結婚無人結;三、汽車無處停;四、孩子無人生;五、門面無人租;六、老人無人養;七、生病無錢看;八、現金無人貸;九、田地無人耕;十、二手房無人買;十一、中小學無補課;十二、城中村無人拆;十三、死了無人知。
房子無人住、二手房無人買
多年來,中共一直靠大量發債借貸來刺激經濟,中國各地到處建樓房,房地產泡沫越吹越大,「鬼城」越來越多,大量空房無人居住。
2月15日,全國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鄭國光在記者會上介紹,全國有近6億棟房屋建築,引發輿論嘩然。
台灣經濟學者黃世聰2月23日對大紀元表示,幾乎兩個人就有一棟房,空置率相當高,顯然房子過剩是很大的問題。
中共原住建部部長仇保興曾在「2022中國城市高質量發展智庫論壇」上,公開了中國房屋空置率的相關數據:住房空置率已達15%,有的省份達到25%甚至30%。
2018年底,西南財經大學中國家庭金融調查與研究中心發布的報告顯示,中國城鎮地區住房空置率是21.4%,2018年全國空置房屋至少有1.3億套。
由於大量房屋無人住,中國多地出現「鬼城」,包括廊坊、張掖、康巴、三亞、常州、京津新城、大亞灣等。
隨著經濟下滑,中國房地產市場持續降溫,新房、二手房成交量都大幅下降,甚至降價也無人問津。有數據顯示,今年7月的前20天,在監測的50個重點城市當中,新房與二手房住宅的成交面積分別下降33%和37%。
房地產經濟佔中國經濟的1/4,專家警告,一旦房地產崩潰將引發嚴重的金融危機。
結婚、生育率大幅下降
3年疫情期間,中共實施嚴苛的清零封控防疫措施,重創經濟的同時引發民怨。隨著失業率飆升,生存壓力越來越大,中國的結婚率、生育率大幅降低,中國出現嚴重的人口問題。
許多年輕人找不到工作,被迫「躺平」,做「四不青年」,即不找對象、不結婚、不買房、不要孩子。還有人喊出「我們是最後一代」,以放棄生育來對抗中共暴政。
門面無人租
3年疫情過後,中國經濟全面衰退。外資大量撤離,民營企業大批倒閉,上海、北京、成都、深圳、廣州等一線城市的商業街都出現大量門面、寫字樓空置的現象,凸顯中國經濟萎靡不振。
據「戴德梁行」7月發布的報告,截至今年上半年底,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的甲級寫字樓空置率分別為16.9%、18.6%、18%、24.5%,均較去年底有不同程度的上升。
網上有許多視頻顯示,許多城市街道有大量門面關閉,等待轉讓或招租。
現金無人貸
中國經濟前景黯淡,投資人失去信心。中共央行8月11日公布報告,7月銀行新增貸款數量為3459億元人民幣,比6月驟減89%。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為5282億元,遠低於預期,令外界吃驚。
專家分析,中國經濟已出現系統性問題,錢想借都借不出去,中共的印鈔機想開也開不動。
死了無人知
疫情已持續3年,由於中共一直隱瞞疫情真相,甚至不再公布遺體火化數據,導致外界無法獲悉中國實際的染疫死亡人數。而且,許多中共高官病亡,不對外公布或延遲幾個月後再公布,正應了這句「死了無人知」。
今年1月,法輪功創始人李洪志大師揭示說,3年疫情,中共一直掩蓋真相,中國已經死了4億多人。
此前,2022年7月,有黑客盜取上海公安系統的數據信息在網絡公開售賣,數據顯示,當時中國人口僅剩10億人左右,與中共官方宣稱的14億人口少了4億,而且與李大師揭示的真相相符。中共官方對此沒有做出任何反駁或表態。
近日,中國疫情再度升溫,李大師日前再度示警:「新冠疫情(中共病毒)主要是針對共產黨,以及那些盲從中共、維護中共、為中共賣命的人。目前死了很多人,包括很多年輕人。」
網上能查閱的公開信息顯示,近兩個月來,大陸青壯年警察、司法官員、知名高校教授、專家、國企高管等密集病亡。他們皆為中共黨員,最年輕者只有23歲。
中共滅亡十大徵兆
此前,中國網絡曾熱傳一篇博文,題為《歷代王朝滅亡前十大徵兆》。有分析稱,對應來看,現在中共滅亡的徵兆也都齊全了。
一、官民對立,社會動盪。
二、思想混亂,人心浮動。
三、加強社會各方面控制。
四、亂加稅收,橫徵暴斂。
五、亂發紙幣,貨幣快速貶值。
六、上層醉生夢死,下層苦不堪言。
七、體制僵化,不思進變。
八、中下層失去上升空間,上層斷絕中下層進取之路。
九、軍隊腐敗,士氣低迷,貪生怕死。
十、粉飾太平,歌功頌德。
時事評論人士海風曾在《看中國》撰文指出,人類歷史反覆證明,順勢而為者昌,逆勢而為者亡。面對中共政權的種種行為表現,無論是用什麼理論來衡量,中共政權都已完全滿足了土崩瓦解的條件。無論中共當權者如何折騰,最終也無法改變中共即將走向滅亡的命運。
(記者羅婷婷綜合報導/責任編輯:文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