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赫:糧荒陰影不散 中共潰爛到底

Facebook

7月20日,習近平主持召開中央財經委員會會議。會議不顧當前經濟的千瘡百孔,專門討論 「切實加強耕地保護,全力提升耕地質量,穩步拓展農業生產空間」,審議通過《關於推動鹽鹼地綜合利用的指導意見》。顯然,糧食問題成了當局的心腹大患。

令人驚訝的是,糧食問題居然與俄烏戰爭也扯上了關係。俄軍持續三天夜間空襲烏克蘭糧港敖德薩,不僅傷及中共領事館,據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19日的視頻講話,還摧毀了準備運往中國的六萬噸農產品。中共竟然從炮火連天的烏克蘭進口糧食,難道糧食問題真很嚴重?

緊接著來了一則壞消息。21日,國新辦舉辦新聞發布會宣布,今年夏糧產量2,923億斤,比上年減25.5億斤,下降0.9%,並把減產原因歸結為5月以來小麥收割季節的「爛場雨」。大家知道,2022年中國極端氣候頻發,長江流域發生有完整實測資料以來最嚴重的氣象水文乾旱,中國整體呈現「北澇南旱」狀態,然而宣布夏糧總產量2,948億斤,增產1%(28.7億斤)。兩項比較,今年夏糧的減產是不是有些奇怪呢?雖然,中共糧食數據一直令人懷疑;但是,宣布夏糧減產,卻不常見。

長期以來,中共一直宣稱糧食連年增產:2022年全國糧食總產量68,653萬噸(13,731億斤),同比增長0.5%;這是中國糧食生產的十九連豐,糧食總產量也再次創歷史新高。

但是,另一方面,中國農產品對外貿易自2004年開始從此前的淨出口國轉為淨進口國,2014年正式成為世界第一大糧食進口國,2015年以來每年進口糧食超過1億噸,大概占國內糧食消費總量的15%。

疫情爆發後, 2020年4月的政治局會議,中共幾十年來首次提出「保糧食能源安全」(「六保」之一)。甚至,習近平親自對糧食浪費宣戰,推進「光盤行動」。一時之間,喚起人們對即將發生糧食短缺的恐慌。糧食問題的份量,在當局和民間都驟升。

弄清中國糧食問題真相,最大問題是當局拒絕公布真實的數據。而中共的一些表現來看,荒唐的令人難以想像。

就今年來說,最大的鬧劇是「農管」正式登場,農村農業部開展「穩糧保供」專項行動,搞的全國農村雞飛狗跳。「農管」以保護農耕地為由,暴力執法,搶奪農民牲口、亂伐農家果木等等。同時,許多地區大搞「退林還耕」,醜態百出:有在水泥地上種莊稼的;有讓水稻上山的;有拆除斥資數百億的環城綠道的,不一而足。

這就暴露出:(一)當局確實在恐懼糧食危機,但又不對外界說明實情;(二)中共體制的腐敗、官員們的亂搞以及中央和地方矛盾的激化,使中共末路狂奔。

以「退林還耕」為例。其實,今年中共「一號文件」( 《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做好2023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中並沒有說「退林還耕」,反而提及「鞏固退耕還林還草成果,落實相關補助政策。」「退林還耕」亂象主要是一些地區自己亂搞,而中央主管部門農村農業部卻視而不見,就使問題愈演愈烈。

大家知道,中共自1999年起搞「退耕還林還草」。2014年啟動新一輪退耕還林還草工程。2022年,自然資源部、國家林草局等聯合印發《關於進一步完善政策措施 鞏固退耕還林還草成果的通知》,明確「退耕還林還草」 地塊不在耕地恢復範圍,只是暫緩安排新增退耕還林還草任務。因此,中央層面不存在「退林還耕」問題。

那麼,一些地區怎麼搞起的「退林還耕」呢?這裡有一個大背景,各地搞「土地財政」,大量賣地,賣的又多是耕地、良田。但是,當局有個18億耕地的紅線,對地方在這方面管的很緊,尤其是有了衛星測繪數據,地方想騙中央也難了。地方呢?「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各種手段都用上了。

2018年當局搞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2021年公布數據,發現:(一)「二調」以來的10年間,全國耕地地類減少了1.13億畝。(二)土地使用方面存在很大問題。比如, 880多萬畝坡度25度以上的林地被開墾成了耕地,而同時,又發現有1.8億畝坡度25度以下的耕地上種了樹,其中有6,200多萬畝是坡度2度以下的平地。年降水量400mm以下地區新增喬木林地4,900萬畝、灌木林地1.8億畝;年降水量200mm以下地區,約6,500萬畝草地流向林地(這是不適合植樹造林的)。

當局非常惱火,加上對糧食危機的恐懼,乃對地方嚴加訓斥,作為政治壓力,責令整改。壓力之大,以至於四川成都即將完工的投資了341億元打造的環城天府綠道被拆,10.1萬畝土地被復墾復耕為耕地。

在高壓下,地方不敢明的反抗,卻會暗的(幾十年一貫,中央地方矛盾是中共的痼疾),就「亂作為」, 故意把事情搞壞,反正中國農民也難反抗。因此,「退林還耕」就鬧哄哄登場。你不是要確保耕地嗎?我就把田間、屋前屋後的樹給砍了,「還田」。農村被搞得烏煙瘴氣,農民苦不堪言。有意見?你去告呀,找中央呀!這就是今年農村亂象紛飛的根本原因。

由此可見,中共的體制潰爛到何等程度!中共的官員心理是何等扭曲!這樣的政權難道還不要解體嗎?

大紀元首發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轉自大紀元/責任編輯:王馨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