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5月PPI年降4.6% 專家指通縮風險升高

Facebook

【新唐人北京時間2023年06月11日訊】中共統計局最新發布的數據顯示,今年5月份中國消費物價指數低迷不振,生產部門價格指數大幅下滑。經濟學者指出,這表明中國經濟欲振乏力,通貨緊縮風險升高。

本週五(6月9日),大陸國家統計局發布了今年5月份各項經濟統計數據。其中,中國居民消費物價指數(CPI)比去年同期增0.2%,僅略好於4月份的負增長0.1%,是2021年2月以來次低;工業生產者物價指數(PPI)則比去年同期下降了4.6%,是連續第8個月衰退,創下2016年3月以來的最大跌幅。

資料顯示,自從2016年2月中國的PPI年減4.9%、3月年減4.32%之後,已經7年多沒有再出現PPI跌幅破4的情形。

大陸國家統計局城市司首席統計師董莉娟聲稱,今年5月PPI大幅下降,是國際大宗商品價格整體下降、中國國內外工業品市場需求總體偏弱所致。

不過,其他非官方經濟學家卻指出,雖然今年以來北京當局持續祭出各項鼓勵消費措施,希望能刺激內需以拉動經濟增長,然而「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中國民眾的消費意願及消費能力仍然低迷。在第一季度報復性消費熱潮之後,中國的經濟成長速度明顯趨緩,欲振乏力,通貨緊縮的風險增大。

而從中長期來看,一個國家的經濟如果發生通貨緊縮,將在宏觀層面上導致經濟疲軟,企業利潤減少甚至陷入虧損,從而迫使企業減薪乃至裁員,進一步降低民眾的消費能力,導致經濟發展陷入惡性循環。有鑒於此,不少經濟學家呼籲大陸央行運用貨幣政策手段來刺激經濟。

中國經濟學家、上海財經大學校長劉元春6月8日在陸家嘴論壇「浦江夜話」活動上發言時,就特別強調應降低利率、以減輕民營企業的融資壓力。

他表示,當前民營企業的借貸成本遠遠超過國有企業,造成大部分新增的流通貨幣及貸款都只在國企、政府機構、金融系統內部流通。但中國的個體戶、私營企業、中小企業占中等收入人群的比例達61.1%,「以民營經濟為載體的中等收入群體,具有很強的脆弱性和易變性特徵」,因此如何妥善解決他們的融資訴求是當務之急。

稍早前,清華大學知名學者孫立平曾在4月表示,今年以來中國的貨幣供應量雖然在不斷加大,但市場上的貨幣大都流向了高端製造業、政府部門、大基建項目,而與民眾日常生活相聯繫的「民生」部分則沒有足夠的貨幣流入,因此中國經濟面臨的通貨緊縮風險反而加大了。

牛津大學中國中心研究員喬治·馬格努斯(George Magnus)6月9日在接受德國之聲專訪時則指出,自從中國結束「動態清零」防疫政策後,其經濟復甦的力度不如外界的預期,在投資以及出口貿易方面的表現也「都有些令人失望」,是因為中國經濟存在長期的結構性問題。

馬格努斯認為,當前中國消費者的信心不足,與房地產市場不景氣及個人收入低迷有關,而中國經濟總體債務水平過高,人口老齡化,過於依賴投資和出口貿易等結構性問題,也在影響中國經濟的長期增長前景,之前的清零式防疫更「加劇了這一趨勢、放大了經濟的振蕩」。

馬格努斯表示,鑒於房地產行業今後一段時間都會趨於疲軟,而目前也看不到其它什麼行業可以充當中國的經濟增長引擎,所以中國未來10年的經濟增長只能維持在一個較低的水平。

(記者何雅婷綜合報導/責任編輯:李謙)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