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赫:朝鮮半島核態勢大變 重擊中共

Facebook

韓國總統尹錫悅訪美七天,成果豐碩,最關鍵在於朝鮮半島核態勢的根本性調整。這對中共是一記戰略重擊。

4月26日,韓美簽署《華盛頓宣言》,要點:(一)美國增強對韓「核保護傘」的實效,「(打算)採取措施,通過定期部署戰略資產,包括美國核彈道導彈潛艇訪問韓國,使我們的威懾更加醒目,這(核潛艇訪韓)自1980年代初以來從未發生過」;(二)一旦朝鮮發動核武攻擊,會讓首爾在美國應急計劃中發揮更重要決策作用,包括建立美韓核磋商小組(NCG),類似於美國在冷戰期間與一些北約國家就核威懾決定進行的協調,這不僅擴大信息共享,還讓首爾在美國武器部署的討論中擁有更大的發言權;(三)韓國同意不會尋求發展自己的核武計劃。

27日,美軍即宣布將派出一艘彈道導彈核潛艇進駐韓國。這是40年來首次向韓國派核潛艇,對中共的威脅遠超薩德。一艘俄亥俄級彈道導彈核潛艇,攜帶三叉戟D5潛射彈道導彈,有24個發射筒,可攜帶24枚三叉戟彈道導彈,每枚導彈可安裝8至12枚W88型核彈頭,每個W88核彈頭的當量為47.5萬噸TNT。如果進駐韓國,這意味著或有192枚核彈頭距中國不到600公里。

同日,美國太平洋空軍司令(Kenneth Wilsbach)上將接受《日經新聞》採訪時,披露美國空軍正在考慮一項計劃,讓戰略轟炸機在韓國降落,並定期在朝鮮半島及其周邊地區部署這些飛機。(2016年朝鮮核試驗後,美軍戰略轟炸機曾飛臨韓國,但此後似乎不再這樣做了。美國轟炸機通常飛越朝鮮半島,與韓國軍隊進行聯合訓練演習,但不在韓國降落,而是返回關島、夏威夷和其它美國領土。)

由此可見,美韓「加強戰略資產在朝鮮半島的定期可見度」,並「擴大和深化我們軍隊之間的協調」,不是空言,而是說到做到、說了就做。

當然,這更多是一種戰略威懾,不大可能投入實戰。但是,這個動作顯示了美韓聯盟的強大和堅韌。如果中共和金正恩政權繼續演雙簧搞核訛詐,則不排除美國進一步在韓國部署戰術核武器的可能(美國在歐洲北約成員國有所部署)。

事實上,面對中共幕後支持朝鮮的核敲詐,擁核論在韓國國家安全的討論中越來越成為主流。芝加哥外交關係協會2022年所做的一項民調顯示,71%的韓國人認為韓國應該建造自己的核武器。今年1月,尹錫悅甚至表示,如果朝鮮的威脅「進一步惡化」,韓國可能「引進或建造自己的戰術核武器」。

而美國出於全球核不擴散等等考量,即使是自己的盟友,也堅決制止其發展核武器。因此,《華盛頓宣言》強化「延伸威懾」,通過加強對韓國的核保護,換取韓國不走核武道路。

這充分顯示了美國的責任感和戰略遠見。而中共呢?卻恰恰相反,為了自己的全球野心和牽制美國,不惜支持朝鮮發展核武器,與朝鮮演雙簧玩弄美國和全世界,結果卻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這裡簡單回顧一下朝鮮核問題。朝鮮自有鈾礦,與前蘇聯合作研發核能,於1974年加入國際原子能機構,於1985年加入《不擴散核武器條約》。1991年冷戰結束之際,空前被動的朝鮮主動提出朝鮮半島無核化,朝韓簽定《關於半島無核化協議》,朝鮮接受國際原子能機構的監督。從中,朝鮮獲得了巨大的戰略利益:既阻止了韓國開發核武器的計劃,又讓美軍終於撤掉了部署在韓國的戰術核武器。

但是,這都是套路。朝鮮並沒有放棄發展核武,分別於1994年和2002年發生了兩次核危機。第一次核危機,朝鮮通過簽署《朝美核框架協議》,騙得美國每年向朝鮮提供50萬噸重油。第二次核危機,中共發起朝鮮問題六方會談(中朝美韓俄日,2003-2009),結果只是為朝鮮核實驗贏得時間(見下表)。

2012年習近平上台後,一度疏遠與朝鮮關係,與2011年上台的金正恩幾年沒見面。但是,在川普政府積極謀求化解朝核問題之際(兩次川金會),中共又使勁拉朝鮮,2019年中共黨魁時隔14年後再次訪問朝鮮。

轉機轉瞬即逝,朝核僵局持續至今。而且,在中共的支持下,金正恩似乎越來越強硬,不僅第七次核試蠢蠢欲動,而且在2022年創下了試射飛彈的歷史紀錄(至少發射了92枚彈道導彈和其它導彈),進入2023年頻繁試射,包括首次發射遠程固體燃料彈道導彈。

在這種情勢下,尹錫悅2022年5月就職韓國總統以來,果斷調整國策:「親美」、和日、對朝「先發制人」、調整對華政策等等。尹錫悅這次訪美,既是拜登去年訪韓(這是29年之後在首爾舉行的韓國新總統就任後的首次美韓峰會)的回訪,也是韓國總統時隔12年後對美的國事訪問,更是韓國新國策的啟航。

作為這次訪美的最大成果,《華盛頓宣言》宣布:擴大美韓核危機磋商、新增美韓軍事訓練和模擬演習、成立「美韓核磋商小組」機制、擴大半島周邊美戰略資產出動。這將深刻改變朝鮮半島的核態勢,無疑是對朝鮮、中共的當頭一棒。美國政府誓言朝鮮的任何核攻擊都將「導致」金氏政權的「滅亡」,不僅是中朝雙簧的破產,也是美國給中共劃出的底線。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轉自大紀元/責任編輯:劉明湘)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