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北京時間2023年04月25日訊】隨著疫情的趨緩,發展經濟成為中國的重要議題,但目前卻出現了一系列現象,投資和消費疲軟;碼頭上集裝箱堆積入山;失業率飆升等等。為此我們專訪了斯坦福大學中國經濟與制度研究中心的資深研究員許成鋼教授,為您抽絲剝繭,解讀經濟數據後的真實情況。今天先來看最近備受爭議的話題,中國進入通貨緊縮了嗎?
在清零政策結束後,中國經濟並沒有像外界預期的出現強勁反彈。中國3月的生產者物價指數PPI同比下降2.5%,是近三年以來的最大降幅。此外,3月的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同比增加0.7%,也低於2月1%的增幅。中國一些經濟學家已經發出了通縮的警告,但官方並不承認出現通縮。
斯坦福大學中國經濟與制度研究中心的資深研究員許成鋼教授:「目前中國碰到的現象,不是通常經濟學裡講的通縮的典型現象,但是它的確裡面有非常重要的通貨緊縮的方面。那麼這裡其實遠為更重要的不是爭論這個概念本身,這裡遠為更重要的實際上是要弄明白中國經濟發生的是什麼。」
目前中國經濟發生了一個反常情況。為了刺激經濟,當局在之前的15個月中已經進行了高強度的貨幣信用的投放,廣義貨幣M2迅速增加,但沒能阻止通縮跡象的出現。從生產者一邊來看,PPI已經連續6個月衰退。
許成鋼教授:「在正常情況下,當貨幣供給量非常大的時候,帶來的問題通常是通貨膨脹。那麼在現在的中國,我們看到一個反常情況。中國現在發生的就是很大的貨幣供給量,但是它不但沒有帶來通貨膨脹,它甚至帶來的是很多人把它叫做通貨緊縮。它的生產者指數(PPI)是負的,那麼這個就是通縮,這是典型的通縮。那麼這個問題當然就是很嚴重,就是為什麼一方面大規模的有貨幣供給的增加,另一方面又帶來了從生產者的角度看會有通縮。這什麼意思?那麼它的意思就是說東西賣不出去。東西賣不出去沒有人買,所以廠商被迫降價。那麼你僅僅從出廠製造者的消費指數上看有通縮,實際上它的背後告訴你的就是廠子裡面大量的囤積的貨物,生產出來的東西賣不掉。」
而在消費者這邊,CPI同比增加0.7%,稱不上通脹,似乎也不能算通常意義的通縮。微博上也有網友表示:「除了房子、車子等大件商品在降價,大多數的商品都在漲價」,「買不起的東西降價了,買得起的東西吧它漲價」。為什麼會出現這些現象?
許成鋼教授:「消費的這個指數雖然它表現的是略微高於零,但實際上它的計算方法是把很多東西合在一起算的。就是它把通常的日用的東西和房租,和你買大件合在一起算的。如果我們把它分解開,其實我們基本上可以知道,在中國最最基本的日用品,實際上是在漲價。所以對於很貧困的人來說,其實他面對的更主要的是通貨膨脹。但是為什麼它合在一起的消費指數幾乎是零呢?原因就是因為,通常人們叫做大件的那些東西在降價,那麼還有一方面就是房租在降價。那麼這些東西在降價是什麼意思呢?降價的意思就是很多人離開了城市,很多人可能失業了。然後人們不敢買大件,比如說汽車,比如說比較昂貴的消費品等等。那麼這些放在一起看,你就可以看到簡單的使用貨幣政策,或者是財政政策,實際上是很難面對中國現在經濟碰到的這些基本困難,這些基本困難是它基本面帶來的。」
許成鋼教授是哈佛大學經濟學博士,曾在哈佛大學和中國社會科學院任職,也擔任過世界銀行和IMF的顧問。他發表的論文見諸國際頂級經濟學學術期刊,國際公認的關於計劃經濟及轉軌經濟學方面的權威。他在2016年獲得首屆中國經濟學獎,2013年獲得孫冶方經濟學論文獎。
編輯/尚燕 採訪/常春 後製/Ton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