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聞】清零後遺症持續 企業訂單少 打工難生存

Facebook

【新唐人北京時間2023年03月06日訊】中共清零三年的後遺症正在浮現。中國新年之後,海運價格指數持續創新低,其背後的景象則是產業鏈外移,外貿訂單下滑,工廠崗位銳減,打工人的生計更加艱難。

中共官方發布的海運價格指數,長達半年持續走低。其中上海航運交易所發布的「出口集裝箱運價指數」(SCFI),連續第3週於千點以下,來到946.68點,跌幅較上週擴大。

一名知名海運營運商告訴自由亞洲,疫情爆發三年間,中國的海運業經歷了過山車般的歷程,如今一片慘淡,空櫃壓港的情況比比皆是,導致的原因很多,主要原因是產業鏈外移,最致命的是疫情三年,嚴苛的管控政策,和上海封城。而轉移出去的大多是中國的本土企業。

美國經濟學者黃大衛:「根據一些我們說的航運的相關的數據,我們看到目前中國的外貿方面訂單減少的速度比較明顯的,2023年的第一季度,估計外貿訂單可能會下降40%左右,我們看到整個2023年根據一些招工網站,看它的數據,長三角和珠三角傳統的一些出口企業,他們目前招工情況大部分來說,可能已經是減少招聘,甚至是不招聘。」

由於大量企業減少招聘,根據九派財經報導,中國新年過後,浙江嘉興一家材料工廠招聘20名員工,有300多人冒雨前來面試,工廠門口排起了長龍。

原來經營餐飲和教培行業的王先生表示,他的公司在疫情當中倒閉,目前正在找工作。

鄭州民眾王先生:「我就是想看看現在疫情過後,到底是怎樣的一個情況,去外面看一看,然後去杭州、溫州、蘇州,還有義烏都去了,但是和自己預料的其實沒啥區別,情況可能比解封之前還要糟吧。」

王先生說,他原本負債700萬,賣車、賣房後,還負債200萬,目前像他一樣倒閉、失業的人很多,大家原本期待很高,但感覺當前就業市場非常困難。

王先生:「本來大家可能是放開以後信心滿滿的,但是可能這個市場落差,期望太高了吧可能是,但是發現需求不大,找工作的人太多了,但是失業的人也太多,因為畢竟經歷了三年,能像我這種的,我身邊沒有十個,也有八個。」

美國經濟學者黃大衛(DAVY J.Wong)分析,清零政策導致內需不足,恐怕不是放開後,馬上就能恢復的,一些小商家遭遇嚴重虧損,一時難復原,大量外資企業外移,影響十分深遠。

黃大衛:「日本企業搬離較多,像東芝、索尼,他整個產業鏈都外移,這部分也會影響整個上下游的產業他們配套產業的相關訂單,包括在2022年的第四季度,中國出口歐美的市場情況也是減少百分之十幾,主要原因還是由於之前的疫情清零政策,第二方面就是歐盟跟美國與中國的貿易和外交關係比較緊張,有些產品,例如芯片、一些敏感的行業,他們都盡量尋找第三方來替代。」

江蘇某工廠打工者:「今天開始要跑一段時間的外賣,因為工廠要放假幾天,用領導的話就是短暫性調整,明說就是淡季。」

2月以來,包括深圳、東莞、鄭州多地傳出工價調降,崗位稀缺,不少工廠提前關閉了招工通道。一家東莞大廠、捷榮公司甚至發出放假通知,稱公司由於訂單驟減,部分人員從2月21日放假到5月20日,6月後是否繼續放假,還有待通知。

黃大衛認為,受到俄烏戰爭的影響,許多企業擔心中國受到連帶的制裁,一些敏感產業轉移訂單和產線,再加上清零三年的後遺症開始浮現。

黃大衛:「疫情清零它的後遺症現在才慢慢爆發,由於一些密集型勞動力的配套市場,現在在東南亞、東盟國家、越南、印度、柬埔寨等國家,它慢慢整體的配套開始形成,所以未來這些傳統的中國優勢產業,他們都會陸陸續續轉移一部分出去。」

黃大衛說,總體來說,這些負面因素屬於長期因素,或許不是企業放長假可以解決的。

編輯/林岑心 採訪/顧曉華、易如 後製/陳建銘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