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3日,即將卸任的中共現任總理李克強到中共國家發改委和財政部考察,並主持召開了座談會。
網上熱傳的一段視頻顯示,李克強離開發改委時,一批發改委工作人員列隊在門口鼓掌送行,他現場喊話稱,「發展的動力還在於改革」。儘管這一場景在海外推特熱傳,但官媒隻字未提,微博上也不見相關視頻。
就在前一天,2月22日,李克強還主持召開了中共國務院常務會議,他在會上強調說,「政府的權力來自人民,施政必須順應民之所望」,又稱辦理全國人大代表建議和政協委員提案,是「政府聽取民意、接受人民監督的內在要求」等。
無論是「發展的動力還在於改革」,還是「政府的權力來自人民,施政必須順應民之所望」,可以說都是常見的中共官話。但了解中共官場的人都知道,像李克強這種級別的中共領導人的講話,尤其是在特定場合和特定時間點的講話,往往都是有針對性的,並非泛泛而談。在即將卸任前夕,出自他之口的上面這兩段話,顯然都是有所指的。
有人分析,「發展的動力還在於改革」這句話似是指向習近平「國進民退」政策的,是李離任前對習最後的「勸誡」。
也有人認為,「政府的權力來自人民,施政必須順應民之所望」,這段話如果是李克強有意說的,表明黨性還沒有泯滅他的人性,他或許是在試圖對中共官員發出有限的「警告」,提示他們應該順應歷史的安排,不要再為了保黨、保個人的權力,繼續徒勞的瞎折騰、亂折騰,不要再給老百姓帶來更多的苦難,只是不敢把這層意思點破罷了。
不管是勸誡還是警告,這些分析都有一定道理。
換一個角度看,我覺的也可以把李克強上面的話,理解成是對習近平最後的抵抗。
「發展的動力還在於改革」是什麼意思?很可能是在暗批習近平執政十年,不是在搞改革,而是在搞倒退。
「政府的權力來自人民,施政必須順應民之所望」又是什麼意思?或許是指習近平不把人民放在眼裡,所作所為違逆民意。
為何說是這是李克強對習近平的最後抵抗?因為這種抵抗其實早就開始了,應該在十八大後不久就開始了,現在只是它的尾聲而已。
大家還記的不,中共十八大後前後社會上曾流行「習李新政」的說法,就像當年曾流行「胡溫新政」的說法一樣。但事實後來表明,習李二人的關係跟胡溫完全不可同日而語。
當年,習近平雖說是在以胡錦濤為代表的團派的支持下,打垮江派穩固了權力的,但一旦坐穩了權位,便回過頭來強勢排擠和壓制包括李克強在內的團派,習唯我獨尊的個性和不同尋常的權力欲由此可見一斑。另一方面,習的執政理念跟李克強和團派也有明顯區別。簡單的說,李克強是主張改革開放的,習近平嘴上也說要改革開放,但實際上一直都在搞倒退,向毛時代倒退。儘管李克強性格有些軟弱,但再軟弱他畢竟也是中共的二掌柜,面對習近平越來越放肆的排擠和壓制,不可能不有所抵抗,這不但是政治人物維護自身權力的需要,可以說也是一種政治本能。
中共高層政治歷來都是看不見的黑幕。我們能看見的是,李克強有時會在公開場合說一些出習近平蹩腳,令他聽了會不舒服,甚至很不舒服的話,這些話要麼披露了官方竭力掩蓋的若干國情,要麼是變相和習唱反調。我理解,這就是李克強抵抗習近平的一種常見方式。
眾所周知,2020年是中共「建成小康社會的收官之年」。年初,中共官媒喜滋滋的稱,2019年中國人均GDP已超過1萬美元。可5月28日,李克強在記者會上回答記者提問時卻踢爆了中國的一大隱情——全國竟然有6億人每個月收入只有1000元!李克強還當眾表示,「1000元在一個中等城市可能租房都困難」。把中國經濟的一大陰暗面抖露在公眾面前,這不是在給習近平添堵嗎?
也是2020年,7月6日至7日,李克強在貴州銅仁、貴陽考察,沿途看到很多閒置廠房。他稱,地方政府可以利用這些廠房進一步擴大生產,且「多招一些當地的農民工兄弟姐妹」。這番話形同證實當地不少製造業的生產線處於停頓狀態,等於泄露了中國經濟的機密:經過武漢肺炎疫情的衝擊,中國經濟前景非但沒有變好,反而更加陰雲密布。這不是讓習近平難堪嗎?
2021年2月25日,中共開「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習近平在會上宣稱中共「脫貧攻堅戰取得了全面勝利」。但觀察媒體報導,李克強從來沒有公開承認脫貧成功。即使習近平在脫貧大會上表彰有功人員的一刻,新聞畫面顯示,李克強在習的身後表情頗為不自然。
更令人矚目的是,當年3月11日,李克強在中共人大閉幕記者會上提到就業形勢嚴峻時說,當下中國正在興起「靈活就業」,涉及到兩億多人。什麼是靈活就業?說得好聽就是打零工,其實是失業人口。李克強這麼說等於變相披露了中國「失業人口」高達2億多的真相。在習近平號稱中共創造了「全面脫貧」的「人間奇蹟」之際,李克強的這番話不就是在公開打習的臉嗎?
類似的例子還有許多。
現在李克強的卸任已經進入了倒計時,這位在習近平的陰影裡憋屈了整整十年,改革開放時代最弱勢的中共總理就要告別歷史舞台了,他最後的抵抗除了能給自己的形象加點分外,改變不了任何現狀,但卻證明了一點,那就是中共高層的黑暗。而這種黑暗也是中共邪惡本性的一大體現。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作者提供/責任編輯:劉明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