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有企業辦醫院 重走老路還是「黨管資本」

Facebook

【新唐人北京時間2023年02月08日訊】最近,中共等13部委發文,宣稱支持國企辦醫院,引發爭議與關注。有人批走老路,有人批朝令夕改,也有人認為是「資本黨國化」。

近日,中共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等13個部門聯合發布《支持國有企業辦醫療機構高質量發展工作方案》,宣稱要加強國有企業辦醫療機構的統籌規劃,鼓勵國企創新辦醫模式,「充分發揮其在基本醫療服務提供、急危重症和疑難病症診療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

根據方案,國有企業辦醫療機構的主體資格登記為事業單位法人 ,在人員管理方面,按照事業單位方式,「試點開展高級職稱自主評審 」,考核評價機制。國有企業辦醫療機構應當納入國家公立醫療機構績效考核體系,突出「加強黨的領導」和「治理」統一起來。

重走老路?

對於此方案,很多網友表達疑惑,「前些年是支持民企辦醫,現在是支持國企辦醫,唉!」「前些年十個部委聯合發文,現如今十三個部委聯合發文,哪個力度大?」「 哎!就算調整能力再強,也架不住這麼左右橫跳啊! 」

也有人稱:「想起了十部委鼓勵互聯網金融創新的時候,P2P完全歸零,老百姓哀嚎遍野!」

國企辦醫院是中國計劃經濟時期的產物,經濟改革後,對企業的社會職能,一直在改革,稱為「剝離企業的社會職能」,鼓勵社會資金進入醫療領域。2019年6月12日,中共國家衛健委等十部委發布《關於促進社會辦醫持續健康規範發展的意見,《意見》提出,各地要嚴格控制公立醫院數量和規模,為社會辦醫留足發展空間。

網絡截圖

2022年6月,中共國資委召開「全國國有企業辦醫療機構改革鞏固深化推進會」,宣布國有企業辦醫療機構改革任務基本完成,完成率99.6%。

網絡截圖

網民發帖稱,「之前三供一業(供水、供電、供暖和物業管理)改革,剛把醫院、學校從企業剝離出去,現在又回去了。來來去去折騰何時休。」

針對很多「走老路」的質疑和批評,清華大學中國現代國有企業研究院研究總監周麗莎表示,「前期國有企業辦醫療機構改革的主要目的是減輕『企業辦社會』的負擔,所以改革的主要做法是鼓勵移交地方管理、有序實施關閉撤銷、開展資源整合和重組改制。最新公布的這份文件是支持以健康產業為主業的國有企業對醫療機構進行資源整合,實現專業化運營和集中管理。」

國資辦醫概念和界限混淆

2022年1月12日,微信號「健康界」發文《最後一批央企辦醫院去向落定,國資「巨無霸」如何「大象起舞」?》提到,在中國,按照登記註冊類型分,分為公立醫院和民營醫院。按照主辦單位分,醫院分為政府辦、社會辦和個人辦。個人辦醫院屬於民營醫院。公立醫院分為政府辦公立醫院和社會辦公立醫院。中國有2112家醫院為社會辦的公立醫院。

社會辦的公立醫院由中國非公立醫療機構協會管理,簡稱「非公協會」。

廣州艾力彼醫院管理中心莊一強告訴健康界,在艾力彼的醫院集團榜單裡,一直把國資醫療集團列為社會辦醫。「社會資本包括民間的資本和國有商業資本。凡是商業資本辦醫,都稱之為社會辦醫,即使是國有商業資本,也必須按照商業的遊戲規則來走,尤其是華潤醫療和環球醫療,還是上市公司。」莊一強表示。

文章說,但是,有些央企醫療集團,從不和非公協會「一起玩」。搜遍非公協會的新聞,不見某些央企醫療的身影,也從不見到參與活動和合作的消息。

文章表示,在國企辦醫院的主體定位上,出現了概念和界限混淆的局面:國資辦醫被非公協會和行業認為是社會辦醫,自己也認為自己是社會辦醫;國資醫療集團認為自己是公立醫院,也不參與非公協會,但年年出現在第三方的社會辦醫排行榜中…

黨管資本

2月6日,大陸網易網站發文《也談國企辦醫療》,文章提到,在中國,教育、醫療、住房是三大民生領域,這些領域,絕對不能讓私人資本占主導。

文章還舉例說,比如地產領域,只留下極少數的幾家民企,萬科保利等國企在占據了絕對主導地位。教育領域嚴禁義務教育階段校外培訓,保證了基礎教育階段的公立性質。

在醫療領域,現在出台的國企辦醫,實際上,就是讓國藥集團、通用技術醫療集團、華潤醫療集團以及其它專業醫療國企集團做大做強,逐漸在醫療領域形成公立醫院及國企醫療集團占主導地位的局面。

文章說,「這就是黨管資本」。

(記者李麗綜合報導/責任編輯:林清)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