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主義真面目】專訪「金日成的孩子們」導演:找回遺忘的歷史(下)

Facebook

【新唐人北京時間2022年12月27日訊】1950年代,大約有五千名朝鮮孩子生活在東歐。他們在歐洲,生活了幾年後,又突然被政府送回朝鮮。他們經歷了怎樣的人生?獲得「意大利羅馬國際電影節」最優秀紀錄片獎、東歐「國際電影節」銀獎的電影「金日成的孩子們」,講述的就是這群「朝鮮戰爭孤兒」的悲劇故事。來聽聽導演金德榮談談製作這部片子的感受,以及對「朝鮮政權本質」的認識。

「金日成的孩子們」導演金德榮:「根據證詞,最讓人感到奇怪的是,不管在什麼地方,孩子們一直過著集體生活。但是在回去的火車上,經過中國和朝鮮國境時,孩子們就分散了。」

1956年開始,平壤當局強制東歐各國的朝鮮戰爭孤兒回國。原因是當年金日成訪問東歐期間,發生了挑戰金日成權力的「八月宗派事件」。同時,滯留在東歐的朝鮮留學生和孤兒參與了匈牙利革命。

金德榮:「因此,從朝鮮的立場來看,在東歐突然發生的匈牙利革命,對自己來說非常驚慌。所以最終孩子們像進行軍事作戰一樣回到朝鮮。」

親身經歷了國內反對派勢力的政治政變後,金日成認爲,生活在東歐、經歷過自由化風潮的戰爭孤兒們,已經成為威脅自己體制的潛在危險因素。

金德榮:「如果真的爲了朝鮮體制的發展,想要發展國家,那麼這一萬名接觸到先進文明的孩子們,就是那個國家發展的重要基礎。但是正好相反,朝鮮將這一萬名寶貴資源全部打亂,他們甚至被壓迫,不知孩子們在哪裡生活,甚至聽說有被強制在收容所生活。」

剛剛過上穩定生活的孩子們,已經把老師們當作親人,把生活的地方當作自己的家,最長的已經住了八年。突然間要離開這熟悉的一切,孩子們自然戀戀不捨。

金德榮:「在捷克發現了一個叫瓦萊奇的地方有一個花崗岩做的石碑,有兩個孩子在上面刻下自己的名字,爬上去在上面刻名字,那是一種什麼樣的心情呢?這是我們無法體會的心情,多麼不想離開那裡,多麼懷念自己生活過的這個地方,才會在石頭上刻上名字。人在石頭上刻名字不是一般的心情。」

金德榮認爲,這段歷史塵封了70年之久,是因爲海外多個國家爲了幫助朝鮮,對其提供了各種援助,但這卻觸動了朝鮮的所謂自尊心,凡是對金氏政權不利的,都會想方設法讓它消失。

金德榮:「共產主義本來就是這樣。對自己有利、對自己體制有利的資料和歷史事件,顧名思義,要誇大宣傳。但是相反,對於稍微不利自己地事情,就徹底地隱藏起來。正因爲這樣,現在不能對外公開,只能被掩蓋。金德榮還提醒國際社會,不要以為單純進行幾次經濟互動,幾次體育交流,就能夠改變朝鮮,不能再對朝鮮抱有浪漫的幻想。

金德榮:「金日成主義、崇拜主義思想,就是將一個社會變成像監獄一樣完全封閉的社會。不會那麼容易改變。只要金日成主義本身沒有變化,朝鮮體制就很難改變。所以我想說的是,我們不能對朝鮮抱有太浪漫的想法。朝鮮體制與東歐的共產主義和這些國家不同,是根本不同的體制。我們應該更冷靜地看待這個體制的本質。」

金導演還表示,不能只是單純的希望國家經濟發展,地位提升,而是要真正了解自由民主體制的重要性。

新唐人電視台記者金燕、李潤靜韓國採訪報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