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時分】台灣航空工業 曾經有多強(上)

Facebook

台灣的中山科學院正在進行新一代戰機的研發設計任務。據悉,這款戰機將有內置彈倉,有一定的隱身功能,裝配國產的主動相控陣雷達。可以說,這是繼勇鷹高教機之後,台灣國機國造的又一重大項目。

說到國機國造,很多觀眾朋友可能覺得這是一個非常新鮮的概念,但其實在中華民國的歷史上,台灣曾經擁有整個亞洲地區最為強大的航空工業。

台灣航空工業發展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 從無到有研發介壽號教練機

1969年3月,中華民國將空軍技術局改制為航發中心,並建設介壽一廠,用於飛機製造。這可以說是台灣航空工業的開端。當時中華民國空軍在美國的空軍期刊上看到一個工程師設計出售的飛機藍圖,非常適合作為軍用初級教練機。於是出錢向這位工程師購買了飛機的製造權。這誕生的便是中華民國第一批教練機——「介壽號」,總共完成了58架,1980年從空軍退役。介壽號是一款螺旋槳式的老式飛機。台灣之後又自主開發了中興號中級教練機,生產52架。

●第二階段完成製造噴氣式飛機

介壽號教練機實現了台灣航空工業製造飛機的突破。但是當時先進飛機都是噴氣式飛機,所以台灣的第二階段就是完成製造噴氣式飛機的從零到有。

在50年代,美國總統肯尼迪提出了軍事支援計劃,要開發一款低成本、保養簡單的戰鬥機,專門銷售給盟國。最終諾斯洛普的F-5戰鬥機贏得了訂單,官方名稱叫「自由鬥士」,這個名字的意義不言而喻。台灣在60年代,通過美國購買得到92架單座的F-5A和23架雙座的F-5B。在70年代諾斯洛普為了對抗蘇聯的米格-21戰機,重新設計了F-5戰鬥機,這就是F-5E戰鬥機。

當時的台灣尋求更新自己的先進戰鬥機。於是,1973年,台美簽訂協議,由諾斯洛普授權航空工業發展中心,生產100架F-5E戰鬥機,從1974年到80年代中期,台灣總共生產了242架單座的F-5戰鬥機,以及66架雙座的F-5F教練機,占全球總產量四分之一,成為全球最大的F-5系列戰機使用國。

●第三階段 設計生產AT-3高級教練機

現在有了製造噴氣式戰機的經驗,但是沒有設計噴氣式戰機的經驗。這就是台灣的第3個階段,設計生產AT-3高級教練機。

這款教練機本來是台灣和諾斯洛普公司合作研發新型的噴射教練機。但在1977年,因為美國改變了亞太戰略和中共建交,AT-3的合作不得不中斷。台灣航發中心的工作人員攜帶相關資料回到台灣後繼續研製,利用合作生產F-5戰鬥機的經驗,最終成功研發了AT-3教練機。1980年AT-3原型機出廠,命名為自強號,從1982年開始量產,到1989年總共生產了63架。

●第四階段 開發經國號戰鬥機

走過了前3個階段,台灣航空工業的第四個階段,就是開發戰鬥機。隨著F-5戰鬥機逐漸老化,在1980年代,蔣經國總統指示下,中華民國憑藉美國的幫助和技術轉移展開了經國號戰鬥機的研發,1988年第一架經國號IDF出廠,1992年進入空軍服役。經國號在誕生之初,性能在亞洲首屈一指,台灣是亞洲第一個自主研發四代機的國家。

經國號諸多性能都具備四代機的特點,比如使用的電傳飛控。我在之前介紹F-16這一期節目中,著重介紹了電傳飛控。電傳飛控是四代機的明顯特點,它使得飛行員對飛機的掌控更加精準。F-16是世界上第一個使用電傳飛控的飛機,美國早期型號F-18大黃蜂,還使用的是機械傳控;而蘇聯研發的蘇-27,早期型號還是機械傳控和電傳飛控混合使用。可見經國號的技術水平已經走在了當時世界前沿。

經國號裝備的雷達是脈衝多普勒雷達,美國的APG-67的台灣版本,經過台灣改進後,空中探測距離能達到100公里以上。對地作戰雷達測距能達到70公里以上。在90年代這樣的雷達探測水平已經比蘇聯的蘇-27要強,蘇-27對空探測距離大概是70公里左右。

當時經國號已經裝備了天劍一和天劍二中距離空對空導彈,並且使用的是主動雷達。而同一時期蘇-27使用的主要中區雷達R27,是一款半主動雷達制導,最大射程不過是50公里。

唯一比較遺憾的是,經國號因為受到美國的技術限制,使用的發動機推力不足,每一台推力竟然只有27千牛,最大後燃推力每一台能達到42千牛。而同一時期,美國F-16A、B早期型號使用的是惠普F100 PW 250單發動機,一台發動機推力就能達到64.9千牛,最大推力能達到106千牛。也就是說,F-16戰鬥機的一台發動機,就和經國號3台發動機的推力相同。這是多麼大的差距。作為一款新型戰鬥機,因為發動機的限制,經國號不得不安裝兩台發動機,導致整個氣動布局、航程,都受到了不小的影響。

然而,無論如何,經國號是一個非同小可的成就,作為東亞地區第一款自主研發的第3代戰機,克服了重重困難,在有限的條件下在各方面儘量做到最好。亞音速格鬥性能、雷達、中距導彈,和俄羅斯同一時期的蘇-27早期型號相比,都毫不遜色,可以說是台灣之光。關於經國號的具體性能和全面分析,我會專門做一些節目帶給大家。

台灣擁有整個亞洲地區最強大的航空工業

台灣航空工業經歷了幾個發展過程,引進圖紙生產介壽號,這是台灣第一次自主生產飛機,雖然是使用活塞發動機的螺旋槳飛機,但也給台灣帶來了寶貴經驗。可以說實現了從零到有的第一步。而從美國引進F-5生產線,在本國生產了200多架F-5戰鬥機。同時因為受到越戰的影響,台灣也成了美國在亞太地區維護戰機的中心。台灣藉此機會培養了大量的航空工業人才,發展了自己的航空工業,這使得台灣第一次有了製造和研發噴氣式戰機的經驗,為之後的經國號研發奠定了基礎。

而AT-3高教機的研發,因為受到國際形勢的影響,和美國合作中斷,台灣不得不憑藉自己的人才力量和經驗,完成了高教機的研發工作,可以說是賣出了自主研發的第一步。

而整個台灣航空工業高峰就在於八九十年代成功研發和製造經國號戰鬥機。從60年代到90年代,這30年間,台灣經濟不斷騰飛,航空工業也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在這30年間,整個亞太地區,甚至沒有一個國家能夠和台灣的航空公司相比,我們今天和大家橫向比較一下。

在六七十年代,台灣自己生產製造的是美國F-5戰鬥機。F-5戰鬥機是為了應對蘇聯米格-21而誕生的。同一時期,中共也從蘇聯引進了米格-21和米格-19戰鬥機,自己生產的就是大名鼎鼎的殲-6和殲-7。1961年,中蘇就達成協議。蘇聯向中方轉移米格-21的製造權,由瀋陽飛機製造廠生產。不過中共的飛機製造比台灣早,但是成果卻讓人大跌眼鏡。

瀋陽飛機製造廠,1958年從前蘇聯引進米格-19P截擊機的圖紙,開始仿製,但當時配套的工藝規程沒有送到,瀋飛一看,我是社會主義接班人,我們大躍進嘛,沒有工藝規程,我們利用毛澤東思想就可以創造出工藝規程。結果瀋飛一上來就蠻幹,工藝過程錯誤百出。

我這裡簡單解釋一句,技術圖紙就是飛機各個零件的圖紙,而工藝過程說的是這個零件怎麼加工出來的,比如說是先用車床,再鑽孔,再銑床,還要對零件做熱處理。工藝過程錯誤,產生出來零件尺寸不符合標準,強度不符合標準,飛機就會有問題。很多時候,工藝過程甚至比技術圖紙還重要。

最後的結果大家可能都想到了。我們來看《中國飛機全書》怎麼說的:殲-6甲的試制工作是在大躍進時期進行的,其周期比殲-5還要短50%,由於嚴重違背科學規律,出廠的飛機和發動機陸續出現多起嚴重質量故障。飛機在製造中盲目更改工藝、材料,有些材料用錯,有些材料選用了未經試驗的代用品。飛機在飛行過程中出現進氣道鉚釘脫落、座艙漏氣、平尾抖動等問題,根本無法正常飛行,更談不上作戰使用了。到1960年12月20日停產,共生產83架這些飛機無法交付使用,只得返修。

米格-21的引進也是充滿了波折。在1967年開始,中共發動了慘絕人寰的文化大革命。1967年5月6日,負責殲-7生產的132廠發生了震驚全國的第一次大規模開槍打死50多人的武鬥事件,工廠內辦公室的人都跑光了,工廠被幾萬個城裡來的造反派把工廠圍住。1968年10月,文革造反派在廠裡掌權,成立了勞改大隊,對幾百個地富反壞右、叛徒特務走資派,集中起來,實施勞動改造。很多技術骨幹就這樣從辦公室被拉出來進行勞動改造,挑石頭,住河堤,修機場,挖護廠溝,怎麼折騰怎麼來。後來發現沒了這些技術人員,北京派下來的研製任務完不成。本來中央要求1970年殲-7一型飛機要完成100架,後來眼看不行又改為60架。後來是折騰來折騰去,在整個文革期間,殲-7大約只生產了十幾架。到70年代末期文革結束後,殲-7才開始大規模裝備部隊。

台灣從60年代就開始生產F-5戰鬥機,不僅走在了大陸前面,也走在了整個亞洲前面。鄰國日本有著雄厚的工業基礎,但是因為二戰戰敗,航空方面幾乎完全依賴於美國,航空工業更是無法得到發展。到1972年,日本正式接收F-4戰鬥機,之後,有11架戰鬥機以散件的方式進口。在名古屋的三菱重工工廠開始組裝,這是戰後日本航空工業的開端。之後,三菱重工又陸續以引進生產線的方式生產了127架F-4戰鬥機。

而鄰國韓國更為落後,在韓戰之後,韓國經濟千瘡百孔,國防事務主要依靠美國,空軍也主要是引進美國的F-4和F-5戰鬥機,航空工業更是基本為零。台灣在60年代就已經自主研發的第一款初級教練機,可是韓國呢,直到1988年,韓國國防部才和大宇重工合作,研發韓國第一種國產軍用飛機KT-1「雄飛」渦槳式初級教練機。到1992年,韓國三星航空航天局才和洛克希德‧馬丁聯合開發T-50噴氣式高級教練機。而這個時候台灣的AT-3噴氣高教機已經不生產了,開始生產更加先進的經國號戰鬥機。

印度更為差勁,光輝號戰鬥機1980年代開始立項,1990年完成設計初稿,2001年才首飛,2015年才服役,到目前為止不過生產了十幾架原型機和二十多架量產機,產量還不如台灣已經停產的經國號。台灣航空工業30年原地踏步,也要比現在的印度航空工業強。

經國號誕生於90年代,不僅面對俄羅斯和中共的戰績不落下風。最關鍵的是它是台灣自主研發,航空經驗冠絕整個亞洲。90年代的中共是什麼樣子的?那個時候中共改革開放十幾年,依然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航空工業慢慢從文革浩劫中恢復過來。但依賴的依然是俄羅斯的技術,主要是從蘇聯引進蘇-27,組裝生產也就是自己的殲-11。自主研發飛機,這種事情連想都不敢想。經國號是在1992年服役,中共研發的殲-10是在2005年服役,整整晚了13年時間。

如果我們以整個東亞為時間線,在50年代文革之前,中華民國和中共的飛機製造水平基本處於同一個層次。韓國和日本本土航空軍工業為零。

在60年代經歷過大躍進和文革之後,中共的航空工業原地踏步。而在這20年間,台灣航空工業迎來了長足的發展,成為了美軍在整個東亞地區飛機維護中心,積累了大量的維護經驗,並且獲得了F-5戰鬥機的生產訂單,成為了名副其實的亞洲航空工業大國。而同一時期,韓國航空工業依然為零。日本航空工業慢慢開始有所發展,開始組裝和生產美國的F-4戰鬥機。

到了80年代,台灣先後研發了高教機AT-3和經國號戰鬥機,航空工業冠絕亞洲。而同一時間,韓國航空工業才剛剛研發自己的螺旋槳初教機。日本和中共在這一時間開始不斷趕上,但依然遠遠落後於台灣。日本和中共並沒有任何自主研發完整戰鬥機的經驗。

30年停滯不前 今推國機國造計劃

然而,讓人遺憾的是,在經國號之後,台灣航空工業逐漸凋零,甚至不少人才前往韓國,參與了90年代韓國高教機金鷹號的研發過程。在經國號研發之後的近三十年時間裡,台灣再也沒有推出過任何一款自主研發的戰鬥機或教練機。而在同一時間,日本引進並生產了美國的F-15J,引進美國的F-16戰鬥機,自己研發了日本版的俗稱F-2戰鬥機。而韓國更是奮起直追,在九十年代末期研發了金鷹教練機之後,最近又有更新的KF-21四代半戰機推出,今年已經試飛成功了。其進步之快不得不讓人感慨。

在同一時間位於中國大陸的中共航空工業也有了長足的發展,從一開始仿製蘇聯戰機的殲-6、殲-7、殲-8錯誤百出,事故頻繁,到改革開放之後,逐漸引入西方國家的技術和專家,在法國和以色列技術支持下,研發出了殲-10戰鬥機,最近十年來又推出了殲-16、殲-20等戰鬥機。其性能固然沒有中共吹噓得那麼厲害,也完全無法和美國先進戰機相比。但是對比幾十年前,連參照蘇聯圖紙製造殲-7、殲-8都有問題的航空工業相比,已經是進步不小。

台灣航空國防工業曾經在30年前冠絕亞洲,生產出了令全世界華人驕傲的經國號戰鬥機。然而最近三十年原地踏步,不得不讓人十分感慨和遺憾,但是最近幾年,我們又看到台灣國防工業又有了新的發展。在蔡英文總統任內推出了國機國造項目。勇鷹號高教機首飛,並交付中華民國空軍使用。除此之外,今年台灣國防部公布了新一代的戰鬥機計劃,讓人期待。

在接下來的一集,我將和大家介紹最近十年台灣航空工業的發展,以及國機國造計劃。

訂閱YouTube頻道: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ivjPE-4XnyqBBuxhXshSAw

訂閱Youmaker頻道:https://www.youmaker.com/c/tansuo

訂閱探索時分Telegram群組:https://t.me/jiemishifenchannel

《探索時分》節目組製作

(責任編輯:李紅)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