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心!吃太快 肥胖、糖尿病找上門 6招教你慢下來

Facebook

每次用餐時,你是否留意自己咀嚼了幾次?還是隨便咬幾下就把食物吞進去?現代人生活忙碌,為求效率,吃東西總是狼吞虎嚥。當心,這看似小問題,但卻在慢慢奪走身體健康。

許多研究已證實,吃太快容易造成:肥胖、高血脂、代謝症候群、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1][2]還可能會帶來跟飲食習慣看似無關的症狀,讓人四處求醫仍無法好轉。

吃太快易患心臟病、糖尿病

我們在吃東西時,接收了食物的胃壁會慢慢延伸、把胃撐大。這種伸展促進了胃向大腦發送飽足感的信號——這個過程大約需要20分鐘。

如果吃得很快,食物被快速送進胃裡,大腦還來不及收到吃飽的通知,你沒覺得飽,就會持續吃下更多的食物。

這不僅會造成人們吃進過多的食物,還可能導致攝取過多的糖、油脂,引起更大的血糖波動,長期下來會造成胰島素抵抗。胰島素阻抗就是本來一個單位的胰島素可以降低10個單位的葡萄糖,但變成只能降低5個。當身體沒辦法分泌更多胰島素來降低葡萄糖,就變成糖尿病。

用餐過快 變成易胖體質

一項薈萃分析發現,吃太快與慢食者相比,吃得快的人發胖的可能性大約是慢食者的兩倍,且身體質量指數(BMI)的平均差異為1.78公斤。[3]

在中醫看來,吃太快的人不僅容易變胖、糖尿病,自律神經和內分泌也會連帶受影響,並容易形成易胖體質。

自律神經能維持臟腑的正常功能,例如血液循環、消化、代謝、內分泌的疏瀉作用。台灣馥芊中醫診所院長李嘉菱解釋,長期吃太快、吃太多時,使脾胃承受太多的食物和水,影響到自律神經,連帶使消化、代謝和內分泌都受到牽連。

當營養在體內無法被利用或代謝掉時,脂肪會累積在體內變成「痰」,累積的液體則為「濕」,形成「痰濕體質」。在中醫的觀點裡,肥胖、代謝症候群都跟痰濕體質有關。痰濕體質會造成一個問題:吃很快的人,即使吃不多,一樣會變胖。

心臟不好的人若吃太快,會增加心臟負荷,容易在飯後發生心絞痛。(Shutterstock)

這些疾病和症狀 可能跟吃太快有關

胸悶、胸痛

台灣心臟內科醫生、宇平診所院長劉中平表示,吃太快不僅會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很多人還會在飯後出現胸悶、胸痛的情況。

他解釋,剛吃飽時,血液大量輸送到腸胃,心臟會相對缺血。心臟不好的人,如狹心症、冠心症患者若吃太快,會增加心臟負荷,使吃飽後的心絞痛發生機率上升。

有些人吃太快、吃太飽後胸悶,可能不是心臟問題,而是胃酸逆流。因為食道正好在心臟正後方,所以胃酸逆流帶來的不舒服,跟心臟的不適很類似。

失眠

吃太快會影響自律神經去疏瀉膽汁,使膽經阻塞。有些患者因此睡不著、失眠。

大腿外側酸痛

有些人大腿外側容易酸痛,可能也是膽經阻塞。人體有十二條經絡,膽經這一條經絡,正是經過大腿外側。中醫講不通則痛,膽經阻塞,所以造成了患者大腿外側的疼痛。

口苦、口甜

吃太快使膽經阻塞或痰濕累積,還可能造成嘴巴味道改變,出現口苦或口甜的症狀。也就是沒有吃東西,嘴巴仍覺得苦苦的或甜甜的。口苦是膽經阻塞所造成,口甜則是痰濕的痰的表現。

過快的用餐速度會帶來許多毛病,而改善的方法只有一個,就是吃慢一點。(pixabay)

6招助你減慢吃飯速度

過快的用餐速度會帶來許多毛病,而改善的方法只有一個,就是吃慢一點。「慢慢吃」除了能預防上述情形外,同時透過「咀嚼」的動作,會使大腦活化,增加記憶力,還能預防失智症。

改善快速用餐的習慣,可透過下列方式來幫助:

1. 避免分心

不要一邊看手機、電視,一邊吃東西。因為分心會讓飽足感降低,且無形中會吃下更多食物。專注地享受到食物的美味,可以大大增加吃飯的滿足感。

2. 不要等極度飢餓才吃

避免極度飢餓才吃東西,造成吃太大口、吃太快。養成有規律的飲食習慣很重要。

3. 增加咀嚼次數

每一口至少咀嚼10次以上,最好是嚼20次再吞下去。讓食物食物變細,不僅會減輕胃部負擔,還能提高消化力,讓食物的營養更有效的被吸收利用。

細嚼慢嚥,就是要增加每一口食物的咀嚼次數,如果只是通過咀嚼緩慢來放慢吃飯速度並不可取。

4. 用小湯匙、叉子吃飯

讓每一口的份量變少,不輕易吃太多,就可讓用餐時間變長。

5.  吃「沒那麼好咀嚼」的食物

餐點中加一些高纖維的五穀雜糧和蔬果、堅果。因為高纖維的食物無法很快吞嚥,可強迫人們多咀嚼。而且營養元素更豐富,更有利於我們的身體健康。

6.  把握用餐時間

為求效率,現代人習慣壓縮用餐時間,導致用餐時間不正常。建議早餐時間控制在15~20分鐘內,中晚餐一般25~30分鐘,飯量也應控制在七八分飽,就是胃還沒有脹,但食慾已經下降。

(責任編輯:李紅)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