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理論中的陽虛體質和陰虛體質

Facebook

中醫理論大致以「陰/陽」、「表/裡」、「寒/熱」、「虛/實」等八綱辨證,簡單區分一個人的狀況,依此延伸出九大體質,分別是平和體質、陰虛體質、陽虛體質、痰濕體質、濕熱體質、血瘀體質、氣鬱體質、氣虛體質、特禀體質。每個人的體質受先天和後天的影響,在養生時人應了解自己偏向的體質,然後進行調理才能事半功倍,否則可能會起反作用。本文將重點剖析陽虛和陰虛體質。

一、陽虛則外寒

《素問・調經論》中講:「陽虛則外寒」,其原理是因機體陽氣不足,也就是人體外受了寒氣,沒有足夠的陽氣在外表抵禦,就會寒冷戰慄。這多由於先天稟賦不足,或後天飲食失調,或勞倦內傷,或久病損傷陽氣所致。

因陽氣不足,陽虛的人四肢冰涼,畏寒。(pixabay)

陽虛表現

身體怕冷,四肢發懶、冰涼,大便稀,小便清長,面色偏白,肌肉鬆軟不實,可能有微胖,耐夏不耐冬。這是因體內的陽衛之氣不足所致。

美國西南德保羅大學自然醫學研究所所長張淵豪在其所著的《黃帝內經×量子糾纏》中談到,由於體內熱能不足,有些人甚至腹部也是冰冷,尤其是晚上天氣較涼、有風,都會感到渾身不舒服,平時會把自己包得很嚴實,喜歡熱飲。陽虛的人容易精神不振,性格上多沉靜寡言,偏內向。

導致病症

陽虛者吃到冰冷、寒涼食物會腹瀉,女性容易痛經、男性則性功能衰弱。

日常保健

平日可多走路,多曬太陽,注意不要戴帽子,讓陽氣從頭頂百會穴進入,可以有效滋養陽氣。陽虛體質不容易感到口渴,但溫水的補充也很重要,並可以穿厚襪防止腳部受寒。另外需要多休息,多睡覺。

飲食養生

此體質者須養陽,飲食上可以多選擇能使身體溫暖的溫性和熱性食物,如牛肉、羊肉、雞肉、馬鈴薯、胡蘿蔔、蔥、姜,飲料宜喝紅茶,這些食物可補養五臟,強壯體質。

二、陰虛則內熱

《素問・調經論》中講:「陰虛則內熱」,其原理是指機體的精、血、津液等陰液虧耗,其滋養、寧靜的作用減退,不能制約陽氣,便成內熱。多由於陽邪傷陰,熱邪熾盛傷津耗液,或因情志過度化火傷陰,或因久病耗傷陰液所致。

由於缺水燥熱,陰虛體質的人會引起失眠、盜汗。(pixabay)

陰虛表現

經常上火、大便乾燥、小便黃赤、面色暗、時而潮紅、有烘熱感、口乾喜冷飲、咽乾咽痛、心煩易怒、五心煩熱、耐冬不耐夏,這些都是陰虛的特點。性格上多活潑、外向、好動。

導致病症

由於缺水體燥而易出現便祕、口瘡、甲亢、紅斑狼瘡、失眠、盜汗、焦慮、眼睛乾澀、皮膚乾燥、視物昏花(容易被誤認是老花)等。

日常保健

多喝水、多運動(因陽盛陰衰,運動時間可選擇在早晨、黃昏),增加身體的排毒與疏泄,提升循環代謝率。夏天或燥熱不好入眠,睡覺時可以適當開空調。

飲食養生

調理就需滋陰清熱。首要避免吃燒烤、烹炸、麻辣等食物,避免再次上火。可多食用綠豆、冬瓜湯等清熱、降火、緩燥的食物,例如蓮子百合煲瘦肉、苦瓜排骨湯等。

(責任編輯:葉誠允)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