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授受不親」竟有下半句?知道它的人堪稱儒學家

Facebook

【新唐人北京時間2022年06月02日訊】自古以來,中國都是聞名於世的禮儀之邦,在儒家思想的影響下,逐漸形成許多接人待物的禮儀。生活中我們一定常聽到「男女授受不親」這句俗話,男女之間應當保持適當距離,不能隨意發生身體接觸等。那它的下一句是什麼?這個就非常鮮為人知了。

淳於髡設想難題 孟夫子巧妙應對

從字面上不難理解,「男女授受不親」六個字,指的是男女之間,不可以直接有身體接觸,甚至坐近點都不行。《禮記》中寫道:「男女不雜坐,不同施枷,不同巾櫛,不親授。」根據史書記載,「男女授受不親」之禮教,最早在戰國時期的《孟子.離婁上》一書中。

齊國政卿大夫淳於髡,以博學多才、善於辯論著稱,口才相當了得,與其同一時代的孟子,身為儒家代表人物,知識也非常淵博。有一天,淳於髡與孟子聊天,探討的正是禮教方面的問題。淳於髡說:男女授受不親,禮與?孟子不假思索地回答兩個字「禮也」。

接下來,淳於髡提出質疑,並舉了一個例子,如果嫂子因掉入水裡而溺水,此時恰巧被小叔子看到,是否應該伸出援手,把溺水的嫂子救出來呢?(嫂溺,則援之以手乎)不得不說,此問題很刁鑽,既然孟子贊同「男女授受不親」,若小叔子想救嫂子,一定會伸手拉她,這樣必然造成身體直接接觸。

淳於髡等著看孟子左右為難,沒想到孟子半點不怕,一臉正氣地回道,「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親,禮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權也。」嫂子掉到水裡還不救,跟禽獸有什麼區別?雖然說男女授受不親,但事急從權,救人應該擺在第一位啊!

天下溺,援之以道;嫂溺,援之以手

淳於髡愣了一下,眼珠一轉,給孟子出了第2個難題,「今天下溺矣,夫子之不援,何也?」如今天下紛亂不止,百姓們生活艱難,孟老夫子,你也看到這種情況了,怎麼不馬上做點實際的事情,來挽救天下的命運呢?

孟子沒上他的當,「天下溺,援之以道;嫂溺,援之以手—-子欲手援天下乎?」天下不安的情況,應該用大道去慢慢挽救,嫂子掉到水裡,伸手就能救上來。

淳於髡明顯偷換概念,但孟子不按他的思路走,這場辯論以孟子勝利告終。所以,「男女授受不親」的下一句就是「嫂溺援之以手」,孟子本來是贊成變通、不贊成死守教條的,只不過後來禮教發展越來越嚴格,男女之間也越來越謹慎,所以流傳至今,很多人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了。

(轉自看中國/責任編輯:張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