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北京時間2022年05月17日訊】心臟衰竭是一種年輕人、老年人都可能罹患的疾病,死亡率高,比許多癌症還可怕。心臟衰竭有幾個典型症狀,當出現疲勞等三個症狀時,就要提高警覺。
心臟衰竭不限年齡層 高血壓為最大原因
心臟是負責把血液、氧氣、養分輸送到全身的器官,它就像一個馬達,把血送到全身:向上送到頭部、向下送到足部。當發生一些問題,造成心臟收縮力下降、無法把血液輸送出來,就會造成心臟衰竭。
心臟內科醫生、宇平診所院長劉中平指出,造成心臟收縮力下降的原因,主要有三種:
高血壓:最常見的心臟衰竭原因,長期高血壓會讓心臟的彈性變差,造成心臟舒張功能不良,產生心臟衰竭的症狀。
冠狀動脈疾病:心肌梗塞、狹心病。心臟是由肌肉組成的器官,需要大量血流供應它自己的肌肉,當供應心臟血流的冠狀動脈發生栓塞、狹窄,就會造成心臟收縮力下降。
瓣膜性心臟病:心臟的瓣膜若功能不良,開關不好,也會使心臟收縮力變差。
其它原因還有糖尿病、酒精等等。
劉中平表示,心臟衰竭沒有限定在哪個年齡層,任何年齡都可能發生。例如,二三十歲多是心臟瓣膜或是心肌炎的原因,四五十歲常見為冠狀動脈問題、六十歲以後是老年退化和瓣膜鈣化為主。
高血壓病人、心臟疾病(含心臟老化)患者、年長者、肥胖者、糖尿病患者是心臟衰竭高風險族群。現在因為多數人生活作息混亂、飲食精緻化且多高油、高糖、重口味,加上運動量普遍不足的情況下,高血壓和心臟老化的患者呈年輕化,肥胖者和糖尿病患者也越來越多。
根據美國心臟協會2020年報告,美國在2009~2012年期間估計為 570 萬20 歲以上的美國成年人患有心臟衰竭;到2013~2016年期間,則估計有620萬人。人數明顯增加。
心臟衰竭影響全身 留意典型3症狀
頭腦能思考事情、手做動作、腸胃吸收營養、腎臟排尿等等,都需要血液供應才能進行。當發生心臟衰竭,心臟無法好好地把血液送到目的,造成器官缺氧,會產生許多症狀:
● 腦部因缺氧而頭暈。
● 肺部因氣體交換變差或肺臟血液無法順利輸送出來而造成肺水腫,都會讓人感到喘。
● 四肢冰冷、發麻無力。
● 腸胃吸收不良。
● 腎臟需要身體五分之一的血流以供應腎臟的循環,讓毒素可以過濾出來。當心臟供血不足,會使小便變少,腎功能變差。
● 嚴重的心臟衰竭會讓肝臟循環變差,造成肝腫大,影響肝臟功能。
雖然心臟衰竭在全身都會有症狀出現,但比較典型的有3症狀:喘、水腫,疲勞無力。
心臟衰竭又可分為急性、慢性。
急性患者可能在昨天覺得人還好好的,今天突然變很喘或是休克、血壓變低,很快被送到加護病房。原因可能是心肌梗塞或細菌性心內膜炎。
慢性患者則是慢慢的感到越來越喘、越來越疲勞。例如,高血壓患者平時沒控制好血壓,心臟功能就漸漸變差了。
劉中平表示,無論是哪一種情況,只要覺得容易喘、水腫,越來越疲勞無力,還是要儘早就醫檢查,因為這些症狀有三分之一是心臟問題造成的。
他提醒,60歲以上的年長者,只要常常覺得喘,時間長達一個月以上,建議做心臟功能評估。高齡七八十歲的人,走路變慢且走一下就會喘,也有可能是心臟功能惡化,最好提早就醫。
另外,心臟老化也會造成心臟衰竭,心臟老化又呈年輕化的走向。因此,中壯年人若出現稍微走路、活動一下就容易喘的情況,且持續一個月,同樣要留意。
心臟衰竭死亡率高 低鹽限水很重要
心臟衰竭是死亡率高的疾病。根據醫學期刊《循環》(Circulation)在2017年的一篇文獻指出,心臟衰竭患者住院後30天的死亡率為10.4%,一年為22%,五年為42.3%。
這個死亡率,比乳癌、大腸癌、皮膚癌、前列腺癌等許多癌症要高。
因此,心臟衰竭患者一定要重視心臟的保健,避免再次發作而入院,讓心臟衰竭的情況惡化。
1. 按時服藥:持續規律的接受治療。「這是最重要的,因為一些病人真的沒有好好吃藥」,劉中平說。
2. 每天量體重:保持正常體重,短期增加或減少太多都不好。
3. 感冒趕快看醫生:將近一半的心臟衰竭復發是感冒造成的。因此,患者若有發燒、咳嗽、流鼻涕等感冒症狀,最好趕快看醫生,以免心臟衰竭再次發作。
4. 控制水分和鹽分的攝取量:心臟衰竭患者因水分排出不良、容易水腫,因此水分和鹽分的攝取量都要少於一般人,並避免吃太多刺激食物或吃很飽。
患者喝水時,還要避免一口氣喝下太多水,應該是喝一口,含8秒鐘或自己默數到10,再吞下去。如果喝兩口就不感到渴了,建議不要再喝。
5. 適當的有氧運動:走路、健走、騎腳踏車都可以,不要太激烈即可。
因為人體將近三分之一的血液集中在臀部、大腿、小腿。心臟衰竭的人,多會出現下肢水腫、循環不良的問題,甚至可能出現靜脈栓塞。這些能活動雙腿的運動,可以增加下半身循環,進而帶動全身循環,也能預防靜脈栓塞和水腫。
劉中平強調,心臟要保持身體循環的恆定,這是很重要的。患者做到這幾點,是預防再發作的關鍵。
身處紛亂之世,心存健康之道,就看健康1+1!
(轉自大紀元/責任編輯:張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