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專欄】新冷戰系列二:中俄的同盟國

(大紀元專欄作家Antonio Graceffo撰文/曲志卓編譯)

Facebook

隨著俄羅斯與中共的威權主義軸心擴大到兩國軌道上的其它國家,西方的經濟制裁可能會使俄羅斯更接近共產主義中國。

儘管俄羅斯和中共正在加強聯盟,但他們沒有正式的防務協議。中共唯一的官方盟友是朝鮮。儘管如此,中共正在通過銷售監控技術,以及提供有關如何控制民眾和審查互聯網的培訓,與其它威權政權建立關係。

通過這些和其它經濟利益,預計將加入中共一方的國家是伊朗、委內瑞拉、巴基斯坦、阿富汗、柬埔寨,以及可能屬於「一帶一路」倡議的其它國家。

阿富汗可能會支持中共,但它無法發動對外戰爭。許多「一帶一路」國家對中共負債纍纍,他們可能覺得有必要在聯合國與北京一起投票。但大多數國家無法在戰爭中幫助中共,許多人也不想這樣做。柬埔寨幾乎已成為中共的附庸國,但同樣,柬埔寨的軍事能力相當有限。

北京似乎正試圖通過參與奧運會等全球組織和活動來投放一些軟實力,但它能否贏得任何新的盟友是值得懷疑的。中共正面臨困難,因為先進、富裕的國家不太可能放棄美國,而加入中共陣營。

此前,中共依靠中國的世界工廠和全球金融家的地位來獲得支持。然而,現在看來,僅依靠工業力量不足以幫助北京從其破壞性外交政策,或其背叛合約與侵略行動的歷史中恢復過來。

與中共不同,俄羅斯有官方盟友。集體安全條約組織(The Collective Security Treaty Organization,CSTO)由六個國家組成:俄羅斯、亞美尼亞、白俄羅斯、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

其餘的中亞共和國——土庫曼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雖然不屬於集體安全條約組織,但顯然屬於俄羅斯的勢力範圍。此外,中亞各共和國依賴與中共的貿易,因此它們不太可能背棄中俄軸心。

古巴是俄羅斯在美洲的盟友。俄羅斯總統普京和古巴總統米格爾‧迪亞斯-卡內爾(Miguel Díaz-Canel)討論了建立「戰略夥伴關係」的問題。今年1月,俄羅斯外交部副部長謝爾蓋‧里亞布科夫(Sergei Ryabkov)告訴俄羅斯電視台RTVI,如果美國及其盟國在烏克蘭問題上不讓步,俄羅斯可能會在古巴部署軍隊。

印度反對中共,儘管印度繼續向俄羅斯購買武器,但它一直在更深入地進入美國的軌道。根據史汀生中心(the Stimson Center)2020年的一份報告,大約70%至85%的印度軍事裝備來自俄羅斯。根據2021年美國國會研究服務局(Congressional Research Service)的一份報告,新德里也一直在增加對美國武器的購買,但如果沒有俄羅斯的支持,印度就無法在軍事上運作。

到目前為止,這種政治上的模糊性一直對印度有利,因為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可能迫使印度選邊站。到目前為止,新德里仍未譴責入侵,華盛頓正在加大壓力,要求印度加入美國的其它盟國,向俄羅斯發出強烈而一致的信息。

與印度類似,越南和中共也有令人不安的外交歷史。越南對中共的仇恨已經將其更深地轉移到美國領域,儘管俄羅斯是其最大的武器供應國。雖然河內沒有明確譴責入侵,但越南媒體正在報導正在發生的事件,而沒有他們通常的親俄偏見。

這使得越南將偏袒哪一方有點不確定。河內對中共的不信任可能壓倒其對俄羅斯的友誼。還有一種可能性:美國是越南最大的貿易夥伴,這一事實可能會使越南傾向於加入美國領導的聯盟。

緬甸軍政府已經公開表示支持俄羅斯入侵。面對西方的制裁,緬甸依賴中共進行貿易和投資。緬甸軍政府還從中共和俄羅斯以及烏克蘭、塞爾維亞和印度購買武器。

除了向緬甸出售武器外,塞爾維亞還拒絕加入西方對俄羅斯的制裁。塞爾維亞從中共和俄羅斯購買武器,而俄羅斯聯邦是塞爾維亞的第五大貿易夥伴。

自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以來,歐盟和北約,包括英國、德國和加拿大,都表示與美國結成更加緊密的同盟。在亞太地區,新西蘭、澳大利亞、日本、台灣、新加坡和印度尼西亞也譴責了俄羅斯。

這讓俄羅斯和中共的支持者看起來有點像流氓。他們其中大多數是經濟和軍事能力有限的小國。此外,即使是北京和莫斯科之間的夥伴關係也可能因制裁而遭遇麻煩,以至於中共將與俄羅斯保持距離。

點擊閱讀第一部分

作者簡介:

安東尼奧‧格雷斯福(Antonio Graceffo)博士在亞洲居住過二十多年。他畢業於上海體育學院,擁有上海交通大學的中國MBA學位。安東尼奧是一名經濟學教授和中國經濟分析師,為各種國際媒體撰稿。他關於中國著作包括《超越一帶一路:中國的全球經濟擴張》(Beyond the Belt and Road: China’s Global Economic Expansion)和《中國經濟簡明教程》(A Short Course on the Chinese Economy)。

原文「New Cold War Alliances Forming」刊於英文《大紀元時報》

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紀元時報》的立場。

(轉自大紀元/責任編輯:李紅)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