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亞的經典名言歷久不衰

作者/蒂安娜‧丹寧(Tatiana Denning )翻譯/文青衿

Facebook

【新唐人北京時間2021年12月27日訊】數世紀以來,吟遊詩人描述人性善惡的故事一直為世人津津樂道。

「整個世界是一座舞台,

所有的男男女女不過是演員罷了,

他們有上場,有下場。

一個人一生扮演好幾種角色,」

——威廉‧莎士比亞《皆大歡喜》(註)

All the world’s a stage

And all the men and women merely players;

They have their exits and their entrances,

And one man in his time plays many parts.”

—William Shakespeare(As You Like It)

我才學疏淺,尚無資格教授莎士比亞文學課,但他作品中博大深邃的智慧如寶藏一般,仍待人發掘。我相信這些往古的智慧在當今的社會依然適用。

年少時,我曾認為莎士比亞只適合常春藤盟校裡那些叼著菸斗、誇誇其談的老學究。其作品的語言晦澀難懂,故事又似乎只是為特定時期的特定人群而寫。

直到我高中英語老師裘蒂絲‧傑克( Judith Jack)為我釋疑解惑,才讓我懂得如何欣賞莎士比亞的著作,至今仍受益良多。

高中老師的啟發

我是在西弗吉尼亞州埃爾金斯(Elkins)一所規模不大的學校就讀高中。傑克女士可以說是學校裡一位最優秀的、也是最受學生喜愛的老師。她有一種獨特的教學方法——把該學的內容分解、再行解釋——這樣不僅能讓學生更好地領會,還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

傑克女士的兒子 T.L.,也是我高中的同學。最近,我聯繫了他,請他代問他的媽媽(傑克女士)是否願意分享她當年教授莎士比亞文學的心得。傑克女士欣然答應。

傑克女士現在居住在佛羅裡達州一個名叫「群村」( The Villages)的老年社區,雖已80歲高齡,但思維依然敏銳。當問及她最喜歡莎翁哪一部作品時,她吟誦了吟遊詩人的這段經典:

「明天,又明天,又明天,就移動這樣的碎步一天向一天爬,」(註)

(Tomorrow, and tomorrow, and tomorrow, Creeps in this petty pace from day to day,)

(譯注:這是《麥克白》著名的詩句,描述麥克白在妻子去世後對人生空虛無奈的感悟。時間於他而言,成為不可承受之重。他無力抗拒,因為時間也同樣會將他帶入那個不可避免的結局。)

我請教傑克女士,如何總結出行之有效的教授莎士比亞文學的方法,那並非易事啊。

「莎翁的語言確實會令人望而生畏,」傑克女士回答說: 「(在課堂上)我本可以讓學生讀,然後再跟學生說這裡講了什麼、發生了什麼。但我覺得如果我來朗讀,在朗讀的過程中遇到知識點可以隨時停下來解釋,學生理解起來會更容易。我在誦讀莎士比亞作品的時候,我的表情、表達方式、抑揚頓挫都會幫助學生更好的領會。」

的確如此。傑克女士不只是在朗讀莎士比亞的作品,她充滿熱情的表達方式,就像在表演單人劇,極富吸引力。我總是盼著上她的每堂課,猜度著接下來會發生什麼有趣的事。

傑克女士提到:「遇到艱澀難懂的語言,如果有人能解惑釋疑,你就容易跟作品產生共鳴。」

傑克女士當然明白,莎士比亞的作品蘊含的智慧是深遠的。

她這樣講:「不是有這樣的說法嗎——如果我們不從歷史中吸取教訓,我們註定要重蹈覆轍。」

背誦莎士比亞劇作中的獨白是傑克女士對這門課的要求,雖然不易,但努力是有回報的。

傑克女士說:「我希望通過讓學生記背那些詩句,他們可以努力學習,並從中學到一些對他們有益的東西。當他們這麼做時,即使最差的學生也對努力背誦得到的回報感到滿意。」

事隔多年,我依然記得當年背誦的許多詩句。而我們很多人都有同感。

「很有意思,當我遇到以前的學生——他們現在也已經四五十歲了——見到我時,還會引用當年我在課堂上讓他們背誦的莎士比亞名句」,傑克女士表示,學生能複誦詩句,說明當年的教學給大家留下了美好的回憶。

似乎莎士比亞精深的智慧之語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行事要端正

莎士比亞文學描寫了很多令人引以為戒的故事,無不在闡述行事要端正的重要性。他筆下的角色有著各種人性缺陷,這些充滿野心、復仇等惡習的人,表現出的行為與正義、良善的好人形成鮮明對比。他們充當著與道德、正義相反的角色,提醒我們潛伏在內心深處的自私、黑暗的因素很容易失控,引誘我們走上毀滅之路。

西北大學教授雷吉娜‧施瓦茨 (Regina Schwartz) 在《德律撒新聞報》(Deseret News,或譯《德述理新聞》) 的一篇題為《莎士比亞身後四百年仍在教導我們善惡是什麼》的文章中說:「當你看完莎翁的戲劇、走出劇院的時候,你的是非觀會更加清晰深刻。部分原因是他塑造的角色扣人心弦——就和我們一樣,有的比我們偉大,有的比我們渺小;有的招引我們追隨,有的又是對我們的警示。」

根據施瓦茨教授的說法,莎士比亞的靈感來自《聖經》,她指出哈姆雷特的復仇故事取材於該隱和亞伯(Cain and Abel)的故事,而麥克白夫人的角色實際就是夏娃的化身。

該文中引用了英國教授克裡斯汀‧普爾(Kristen Poole)的一段話:「他(莎士比亞)的作品講的是仁愛——愛上帝,愛你的鄰居。那麼,那是什麼概念?如何愛你不喜歡的人呢?」

有趣的是,獄囚也能從學習莎士比亞的經典中獲益。《莎士比亞拯救了我:與詩人共度十年孤獨時光》(Shakespeare Saved My Life: Ten Years in Solitary with the Bard)一書的作者琳達‧貝茨(Linda Bates)教授在接受NPR採訪時說,她發現教授囚犯學習莎士比亞文學,可以幫助他們檢視自己的行為。

一名囚犯這樣說:「對莎士比亞的人物了解得越多,就越能洞察自己的性格。」

特別是一位名叫拉里‧牛頓(Larry Newton)的囚犯說,莎士比亞文學挽救了他的生命,也讓他在迷途中找到了方向。貝茨教授初來監獄時,牛頓正飽受嚴重的抑鬱症折磨。他回憶,當他產生自殺的念頭時,莎士比亞文學讓他得以轉移注意力在正向的因素上;莎翁的經典還給了他看待生命的新視角。

貝茨和牛頓共同創制了一份工作手冊,主要集中在莎士比亞的13部戲劇。據貝茨說,牛頓在手冊中加入了 「他稱之為『日復一日』(day-by-day)的考量因素,就是在學習莎翁戲劇時一定要考慮這一點——檢視劇中角色的動機,然後時時反過來查找自己的動機和選擇。」

我們想法很重要

莎士比亞用悲劇演繹人的思想有多重要,尤其著重展示角色思維發展的過程,以及那些不好的想法最終是如何導致他們墮落和毀滅的。

莎士比亞的作品,並未過多地描述角色的行為,更多的筆墨用在形容他們思想念頭的變化上。跟隨著莎翁筆下角色複雜思維的發展過程,不僅能深入理解這些角色,同時也打開了一扇了解自己思維的視窗。

莎士比亞的作品告訴我們,我們並不全是別人眼裡的樣子,甚至不是自己認為的或自己描述的樣子。通過研習莎士比亞筆下的人物角色,我們會明白,我們必須先了解自己,才能改變自己,成為更好的人。我們知道我們現在是什麼,但不知道自己未來有可能成為什麼

引用《哈姆雷特》的話:「(暫譯)我們知道我們現在是什麼,但不知道未來有可能成為什麼。」(We know what we are but know not what we may be.)

做何選擇自己決定

傑克女士說:「我們有能力創造自己的未來,也可以決定我們想要什麼樣的未來。當學生明白這一點,就會激勵自己去實現夢想。」

每天,我們都有很多機會做選擇,選擇自己的路——是依循本性作為道德指南的道路,還是放任慾望步入歧途。

在這裡,我再次引用劇中哈姆雷特的台詞:「(暫譯)霍雷肖,天地間的事情比你在哲學中所夢想的還要多」。(There are more things in heaven and earth, Horatio, than are dreamt of in your philosophy.)

莎士比亞指出,人對生命和宇宙的認知和理解是非常有限的。

如果我們選擇相信人生在世做什麼都是無所謂的,或者跟隨錯誤的想法走上人生歧途,我們就是在浪費寶貴的機會。正如凱西烏斯(Cassius)在《尤利西斯‧凱撒》(或譯作《凱撒大帝》,Julius Caesar)中說:「有時,人是自己命運的主人。親愛的布魯圖(Brutus),如果我們依舊自我設限,錯不在天,而在自己。」

自我審視

莎士比亞在作品中融入了明辨是非的道理,要我們審視自己的心靈、深入挖掘那些隱藏甚至塵封的不為人知、甚至也不為己知的不好因素。

當我們最好的朋友在公司得到晉升,我們是否會像馬克白第一次受到衝擊時那樣妒嫉?當我們必須在仕途前程與正義良知之間做選擇時,我們會如何抉擇?當我們遭到誣陷、受到傷害和不公正的待遇時,我們是像哈姆雷特那樣伺機報復,還是原諒他人、保持寬容仁愛?

我們的所思所行也會直接影響我們的健康。當我們為獲取更多而奮鬥——賺更多的錢、擁有更多的資產、掌握更多的技術、享受名譽帶來的成就感⋯⋯這一切恰恰給我們帶來了更多的壓力和焦慮,導致高血壓、心臟病等各種疾病和更多來自內心的不安、孤獨及抑鬱。

「莎士比亞寫了一些精采的喜劇讓我們忍俊不禁」,傑克女士說:「但他也在提醒我們,人生可不全是玫瑰花床,很可能異常艱難;人世間確有壞人,如果我們不辨是非,同流合污,他們真能毀了我們。」

莎士比亞強調內心的掙扎源自於人性,重要的是要保持警醒,省察自身的思想、動機和行為。

莎士比亞寫的故事就像是警世良言,告誡世人:如果我們意識不到又無法控制像憤怒、嫉妒、貪婪等有害情緒時,會產生怎樣不良的後果。他寫的故事也在提醒我們,利用有限的生命更好地了解自己,摒棄私念,讓內心因善而強大美好。

作者介紹:

蒂安娜‧丹寧(Tatiana Denning)擁有骨科醫學博士(D.O.)學位,是一名預防性家庭醫學醫生,也是Simpura減肥和健康公司的老闆。她相信,加強病人對體重管理、健康習慣和疾病預防等方面的知識和技能,能夠幫助他們保持並改善健康。

原文發表於英文大紀元:Shakespeare’s Timeless Teachings

註釋:梁實秋譯《莎士比亞全集》。(台北:遠東)

(轉自大紀元/責任編輯:張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