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專欄】北約警告要對抗中共威脅

英文大紀元專欄作家Anders Corr 撰文/原泉編譯

Facebook

北約祕書長對來自中共的威脅發出警告,包括中共對民主國家關鍵基礎設施的投資,並呼籲加強北約各國的防禦。

北約祕書長斯托爾滕貝格警告,對抗中共、以及與中共結盟的、經濟實力較弱的俄羅斯,是北約繼續存在的理由。

10月18日,斯托爾滕貝格在接受英國《金融時報》專訪時表示,北約未來的戰略重心將從對抗俄羅斯和打擊恐怖主義,轉向應對來自中共的日益增長的威脅。北約的這一舉動與美國的地緣戰略重心轉向亞洲相一致,即對抗北京日益增長的領土挑釁、知識產權盜竊、對全球經濟和政治造成的惡劣影響。

斯托爾滕貝格暗示了北約很少提及的一個關鍵威脅,即北京在全球政治和經濟精英中,包括在發達的民主國家中,通過貿易和投資對他們施加影響,這種危險正日益增加。他告訴《金融時報》,雖然北約成員國正在縮減境外活動,這可能是指阿富汗,但他們將「擴大」聯盟內的防禦力量,以更好地抵禦外部威脅。

「中共離我們越來越近,我們在北極看到它們,在網絡空間看到它們,它們還對我們成員國的關鍵基礎設施進行大量投資。」「當然,它們擁有越來越多的遠程武器,可以打到所有北約盟國,它們正在建造大量用於遠程洲際導彈的發射井。」

中共軍方8月試射了一枚可攜帶核彈頭的高超音速導彈,這讓美國和北約的情報機構大吃一驚。中共的試射被發現時並未公開,這是對北約發出的必要警告,提醒(歐洲)人民更徹底、更迅速地將防禦重點轉向東方。

10月17日,媒體才公布了高超音速試驗,在斯托爾滕貝格剛剛揭露中共威脅的廣度和深度的前一天。

我們的政治和軍事領導人不要無動於衷,直到媒體迫使他們應對來自中共的威脅。相反,他們應該在發現世界上最大的威脅時,公開報導並迅速緩解這些威脅。民主制度只有在公眾知情的情況下,才能發揮良好作用。

然而,即使是現在,斯托爾滕貝格也否認中共是「對手」。

同樣,喬‧拜登總統也在淡化中共的威脅,稱中共是「競爭對手」,就好像我們正在進行一場愉快的網球比賽,而不是致命的核恐嚇政策。

斯托爾滕貝格和拜登應該承認,美國和中國(中共)正在進入一場新的冷戰,北約盟國必須團結一致,最大限度地保護他們的人民。

2021年8月20日,在比利時布魯塞爾的北約總部,北約祕書長延斯‧斯托爾滕貝格出席了關於阿富汗事態發展的北約外長視頻會議。(Francisco Seco/Pool/AFP via Getty Images)

同樣令人遺憾的是,美國的科技為中共的新型高超音速導彈做出了貢獻。美國和歐洲的一流研究型大學,仍在培養學習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STEM)的中國人,儘管有明顯的證據表明,中國人把這些技術帶回國,發展中國的經濟和軍事,中共利用這兩個領域,針對自由世界和國際社會的法治,而法治讓世界自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遠離核戰爭。

同樣,美國、歐洲和盟國允許那些關係廣泛的商人,通過向中國和香港出售技術來賺取快錢,他們也知道這些技術會落入中共軍隊之手。

不幸的是,北約不僅在承認和淡化中共威脅方面,而且在美國和盟國對中共罪行(包括種族滅絕)滿不在乎甚至成為幫凶方面,都晚得令人無法接受。中共軍隊從70年前的一支農民軍,崛起成為當今世界上技術最先進、最強大的軍隊之一,也成了民主國家的敵人之一。

在過去幾十年中,北約本應採取更加強硬的態度,因為很明顯,中國正在經濟上超過西方,每年僅從美國就竊取高達6,000億美元的知識產權,並且沒有以不威脅世界其它國家的方式實現民主化。

斯托爾滕貝格暗示要反制中共的影響,這至少是朝著正確方向邁出了一步,可能會減少北約情報和戰略持續失敗的風險。正是中共利用我們自身的貪婪,通過對西方和盟國的巨大經濟影響,使我們的情報和戰略出現了災難性的偏差。

因此,糾正我們針對中共戰略的第一步,就是要清除我們在華投資和貿易造成的陰霾。在沿著經濟脫鉤的道路前進後,迷霧應該會散去,我們將最終清楚地看到中共的威脅,從而能夠有效地保護自己,保護我們所珍視的民主和自由的價值觀。

作者簡介:

安德斯‧科爾(Anders Corr)擁有耶魯大學政治學學士和碩士學位(2001年)、哈佛大學政府學博士學位(2008年),也是科爾分析公司(Corr Analytics Inc.)的負責人與《政治風險雜誌》(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Risk)的出版商。他曾對北美、歐洲和亞洲進行廣泛的研究,著有《權力的集中》(The Concentration of Power,即將於2021年出版)和《禁止闖入》(No Trespassing),編輯過《大國,大戰略》(Great Powers, Grand Strategies)等。

原文:NATO Hints at China’s Influence Operations刊登於英文《大紀元時報》。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轉自大紀元/責任編輯:浩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