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自民黨總裁選舉 河野民調領先 石破牽動布局

Facebook

【新唐人北京時間2021年09月12日訊】距離日本執政的自民黨總裁公告日還有5天,《日本經濟新聞》最新民調顯示,日本行政改革擔當大臣河野太郎(Taro Kono)目前民調居於領先。

中央社報導,自民黨總裁(黨主席)選舉預計本月17日公告、29日投開票。由於自民黨目前在參議院及眾議院掌握多數席次,新任總裁將在首相指名選舉被指名為新任首相。

在日本首相、自民黨總裁(黨主席)菅義偉表明不爭取連任後,目前已正式表態參選的人選,從宣布時間先後來看,第一位是自民黨前政務調查會長岸田文雄,第二位是獲前首相安倍晉三力挺的前總務大臣高市早苗,第三位就是呼聲最高的行政改革擔當大臣河野太郎。

《日本經濟新聞》本月9日到11日進行民調顯示,27%受訪者認為河野最適合擔任自民黨總裁,在所有可能人選中居冠;石破以17%排名第二、岸田以14%名列第三、高市則以7%排名第五。

環境大臣小泉進次郎在日經民調中以10%排名第四;安倍晉三以6%排名第六;至於另一名有意參選的前總務大臣野田聖子,則以2%支持率排名第七。

民調還提供10名自民黨政治人物讓受訪者選擇。如果將受訪者縮小到僅限自民黨支持者的話,岸田排名升高到第二名,石破則掉到第三名。

如果僅看無黨派傾向的受訪者,河野仍以22%高居首位,第二名的石破獲16%受訪者支持;岸田獲9%受訪者支持、高市獲4%受訪者支持。

《日經》民調針對日本18歲以上男女隨機進行電訪(含行動電話),共得到984人回答,回答率約43.3%。

石破茂選不選 牽動選戰策略與布局

富士新聞網分析,就在岸田、高市及河野表態參選後,3人目前都全力主打政策牌的情況下,石破仍未決定是否參選,跟石破派內部認為很難當選的悲觀氛圍有關。

石破9月10日在部落格回顧2020年總裁選舉結果(3人角逐、石破得票墊底,總票數535票僅獲68票)時說,在很多同志增加負擔及有所犧牲的同時,不斷地重複上演相同結果(4次參選4次鎩羽),「如果不能有所得的話,這不過就是自我滿足罷了,這次必須避免重蹈覆轍」。

他所屬的黨內派閥石破派有人建議支持河野,石破在部落格中說,自己會仔細聆聽岸田、高市及河野的主張,「再來決定我該選擇的道路」。

其它陣營則非常關心石破是否出馬,因為這關係到此次總裁選舉是否有可能進入第二輪投票,並連帶影響著各陣營的選戰布局。

自民黨總裁選舉總票數766票,議員票及黨員票各為383張,過半數為384張;如果沒有任何一名候選人取得過半選票,得票數前兩名候選人將進入第二輪投票,此時總票數減為430張,包括議員票383張及地方票47張。

如果這場選戰只有3人角逐,首輪投票有可能出現無人獲過半票數的情況;但如果高知名度的石破也加入戰局的話,整體選票將更加分散,會更加提高無人在首輪投票獲過半選票的可能性。

由於議員票在第二輪投票占很高比重,各陣營除了想儘辦法要在首輪投票擠進前兩名外,也必須針對第二輪投票進行「合縱連橫」。

因此,此次選戰究竟是首輪決勝負,還是第二輪分高下,都會影響各陣營所採取的選戰策略;石破參選與否,無疑將左右選情發展,這就讓已表態的三大陣營無不對石破動向屏息以待。

回顧2012年自民黨總裁選舉,當年5人爭奪寶座,雖然石破在首輪投票得票居冠,但安倍攜手其它陣營在第二輪投票逆轉勝,順利坐上總裁寶座。

時事通信社報導,石破下週將嘗試是否有辦法跟河野等候選人進行合作,主要著眼石破派成員未來能在新政府內獲得應有待遇;而石破派內部很多人都認為應該跟河野合作。

目前,石破仍未排除自己出馬競選的可能性。他身旁人士說,如果無法跟其它陣營取得合作共識,那石破就會參選。

儘管石破11日強調自己能獲得20名國會議員推薦,但黨內看法認為有其難度。石破派成員總數僅17人。

●黨內主要派閥動向未明

河野10日正式表明參選自民黨總裁,儘管在出馬前頻繁地尋求所屬派閥麻生派(志公會,53人)幹部理解,但仍舊無法取得支持,也讓麻生派在總裁選舉擬採「開放投票」。

目前是黨內第二大派閥的麻生派幹部日前在一場會議中達成基本原則,就是「原則上支持河野或岸田,有個別因素也可以支持其他候選人」。

麻生派內部的年輕及中堅議員支持河野;以幹部為主的議員則相挺岸田;保守派議員支持高市。一名麻生派幹部說,這應該就是實質上的「開放投票」。

另外,安倍已決定力挺政治理念跟自己相似的高市(兩人同屬保守派人士),也籲請黨內最大派閥細田派(清和政策研究會,96人)幹部相挺高市。安倍本人目前雖無派閥,但出身細田派,對細田派仍具有一定影響力。

細田派日前舉行派閥會議,針對如何因應總裁選舉進行討論,儘管安倍籲力挺高市,但細田派內部仍無法達成共識,預計16日再議。

黨內前兩大派閥至今動向未明,加上石破本人仍有所考量等情況,都讓今年自民黨總裁選情不像去年那麼容易掌握,變得更加難以預料,也為整體選戰競爭增添複雜性。

(責任編輯:盧勇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