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全美各地學生的陸續返校,當他們踏入教室時,將會面對一個專門試圖將美國描繪成世界「大壞蛋」的課程。
有反美學者和修正主義歷史,如可笑的「1619項目」,充斥著教育系統,並教導學生,他們的國家從誕生到現在,充滿著不可救贖的邪惡。近年來受攻擊的一段歷史是美國在結束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作用,二戰在76年前的1945年8月15日結束。
現在,權威人士和學者們指出,二戰期間,美國的表現幾乎和與之交戰的國家一樣糟糕,甚至更糟。
修正主義者聲稱,「事實是,沒有人在戰爭期間表現得特別好。」尤其是使用原子彈來結束戰爭,被強調為美國在二戰期間的主要「罪惡」之一。例如,2014年的美國大學預修課程(AP)美國歷史標準中,聲稱投放原子彈「引發了對美國價值觀的質疑」。公眾對此表示憤怒,導致進步分子們在第二年改變了用詞,但在全國各地的教室裡,反美論調依然有增無減。
但在1945年8月15日,日本最終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前,究竟發生了什麼?為什麼有必要投放原子彈,為什麼日本人在投下第一顆原子彈後仍拒絕投降?
1945年8月6日,在廣島市上空約1870英尺處,第一顆原子彈被引爆。然而,日本統治者拒絕投降。即使在8月9日第二顆原子彈投到長崎後,日本帝國委員會仍然無法就是否投降達成一致,投票結果是三比三。據《推土機:聯合作戰雜誌》(The Bulldozer: the Magazine of Combined Operations)報導,軍國主義政府通過國家電台向民眾保證,要「保持高昂的鬥志,並預測將會開發出一種防禦原子彈的方法」。
最後,裕仁天皇同意投降,他在軍事領導人手中不過是一個象徵性的棋子。這一決定是在日本全國各地有組織的傳播新的國家口號「一億玉碎」(譯者註:指的是一億國民,全部戰死。)下做出的。在天皇致臣民的《終戰詔書》中,他鼓起勇氣承認「戰局的發展未必對日本有利」。
最終,在整個太平洋和亞洲經歷了近10年的日本軍國主義侵略後,這個極端主義政權終於走到了盡頭。從1937年第二次中日戰爭開始,日本軍隊和政府在攫取資源、土地和權力時,屠殺了上千萬無辜者。日軍在這一時期犯下的暴行令人震驚,但在歷史中被忽視了。
在1937年南京大屠殺期間,日軍屠殺了35萬軍民,強姦了八萬多名婦女。同樣,日軍從被征服地區帶走「慰安婦」,並強迫她們成為性奴隸的歷史由來已久。這些婦女受到的不人道待遇令人難以想像,一些倖存者報告說,她們連續數週每天被十多名日本士兵強姦。據估計,二十多萬婦女遭受過這種虐待,她們中只有不到30%的人活到戰爭結束。
殺害戰俘是日本人的習慣做法,各種戰爭罪行實際上都被他們的國教「神道教」奉為神聖。虐殺戰俘的例子比比皆是,包括1942年印尼邦加島大屠殺(Bangka Island Massacre ),日軍處決了被俘的澳大利亞隨軍護士;1942年巴丹(Bataan )和1945年山打根(Sandakan)死亡行軍,以及吃掉被俘的盟軍士兵。
一名20歲出頭的美國飛行員在敵方領土上墜機後,被俘並被斬首。根據《武士道騎士團:二戰期間日本戰爭罪行簡史》(The Knights of Bushido: a history of Japanese war crimes during World War II)記載:「日本人隨後將他的胳膊、腿、臀部的肉割下……將其油炸,後來將肉分給大家。」
值得一提的是,在投擲原子彈前,美國人投放了數千萬份傳單,警告日本民眾離開即將被轟炸的城鎮。投下第一顆原子彈的「埃諾拉-蓋伊」號轟炸機上的導航員說:「我們投下炸彈是為了結束戰爭,停止殺戮⋯⋯早些時候,我們在城市上空投放了數千萬張傳單,但基本上被忽視了。」這些傳單請求日本人民撤離有軍事目標的城市,並要求他們的領導人投降。其中一份傳單上寫道:
「請務必仔細閱讀,這可以挽救你和親友的生命。在接下來的幾天裡,傳單背面所標註的部分或全部城市將被美國炸彈所摧毀。這些城市有軍事設施和生產軍工的車間或工廠。我們決心摧毀軍閥用來延長這場無意義戰爭的所有設施。但是,不幸的是,炸彈無眼。因此,美國出於人道主義,美空軍不希望傷及無辜的百姓,現在給你們發出警告,撤離這些指定的城市,保住你們的性命。」
傳單還鼓勵市民說:「美國的目標不是日本人民,而是奴役無辜民眾的日本軍閥。美國將帶來和平,解放所有受軍閥壓迫的人民,這也代表會有一個全新且更美好的日本。」
值得慶幸的是,今天的日本與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的日本截然不同。
不投原子彈,日本專制政府,或者它的軍隊不會同意投降,相反,他們向婦女分發削尖的竹竿,並訓練兒童引爆手榴彈,要給地面進攻造成最大傷亡。據估計,(如果不投原子彈)日本將有多達1000萬人死亡,盟軍則有400萬人傷亡。
最終,原子彈拯救了千百萬人的生命,迫使暴虐的軍事政權最終投降,邁出了建設「一個全新、更美好日本」的第一步。因此,當數百萬兒童本月重返校園時,讓我們記住:不,美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不是壞蛋。
原文:No, America Wasn』t the Bad Guy in World War II刊登於英文《大紀元時報》。
作者簡介:
提姆·巴頓(Timothy Barton)是「築牆者」(WallBuilders)組織的主席,該組織致力於介紹美國建國、憲法和豐富歷史的真實情況。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轉自大紀元/責任編輯:浩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