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專欄】今年陣亡將士紀念意義不尋常

大紀元專欄作家Scott Powell撰文/曲志卓編譯

Facebook

陣亡將士紀念日(Memorial day)的最初起源是悼念日(Decoration Day),旨在紀念那些在內戰中陣亡的將士,在他們的墓地獻上鮮花。

儘管內戰是美國歷史上傷亡最慘重的戰爭,約有62萬人喪生,但直到美國在兩次世界大戰和朝鮮戰爭中又損失了55.9萬的生命之後,悼念日才成為近一個世紀的國家法定假日。

在越南戰爭中,悼念日更名為陣亡將士紀念日,以紀念在任何戰爭中因公殉職的所有軍人。1968年,國會通過了《統一星期一假日法案》(the Uniform Monday Holiday Act)。這一天成為了正式的全國假日。該法案將一些假日統一改在星期一,從而為聯邦雇員創造了三天的週末。

緬懷那些在戰時為美國服務而犧牲的人是這個節日的中心目的,但當我們把它與我們的歷史聯繫起來時,陣亡將士紀念日具有更深刻的意義。

美國人民犧牲了財富和生命,他們以這種獨樹一幟的精神建立了歷史上第一個保證所有人都有自然權利的國家——生活在自由中,擁有平等的價值,能夠追求機遇和幸福。《獨立宣言》指出這些權利來自上帝,因此是不可剝奪的——即它們不能被國家或任何統治當局侵犯或奪取。

為保護這些權利而起草的《美國憲法》規定了一個有代表性和有限的政府,三個權力分支互相制衡。同時,《憲法》也規定了聯邦制的州法律和權力制度以制衡聯邦政府。這一制度旨在確保政府對那些以投票和民意方式給予其合法性的公民們負責。

人類歷史上曾經出現過一些有文化成就、美德和榮耀的民族國家,例如伯里克利時期的雅典,美第奇時期的佛羅倫薩、伊麗莎白和莎士比亞時期的英國。

但是,沒有一個是以美國的方式建立起來的——也就是說,一群人類天才虔誠地起草一部憲法。這部憲法的目的是減輕腐敗和權力濫用,同時保護公民不可剝奪的上帝賦予的權利,為他們提供實現夢想的機會。建國先父們將這部憲法上升到了接近神聖的水平,在憲法之下全民平等。在此之前世界任何地方的任何政府都未曾創造出這樣的憲法。

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民有和民享的政府。其合法性完全由人民投票確立,並通過選舉團制度平衡人口大州和人口小州的利益。

正是當時的這些思想使美國的建國變得絕對獨特和堪稱典範——這可能是塑造現代世界和在20世紀繼續影響世界其它國家的最深刻的一個事件。

因此,當美國將士在服兵役中犧牲時,他們不僅僅是為了保衛美國,更是為了維護與建國相關的自然權利和至高的價值觀。這些權利和價值觀激勵著全世界的其他人。

因此,在陣亡將士紀念日緬懷和紀念那些為國捐軀的勇士之後,我們似乎也應問,作為一個國家,在建國理想的實踐上我們做得怎麼樣。換句話說,美國的愛國主義現狀如何?我們的政府運轉得如何,我們作為公民的表現如何?

儘管很多人抵死否認,但從2020年11月的選舉開始,美國上空一直籠罩著一片烏雲。隨著多角度的、大量的投票違規證據浮出水面,如亞利桑那州馬里科帕縣(Maricopa County, Arizona)選舉表格的司法審計,這烏雲變得越來越暗。

如果亞利桑那州的重新計票發現各種方式的違規行為嚴重到足以改變選舉結果,那麼在其它有類似違規行為的州,人民應有責任也進行類似的司法審計。我們民選政府的合法性只來自人民,這必須由他們決定,而不是由計算選票的人或機器如何計算選票決定。

另一方面,美國人正在迅速失去他們的權利,並越來越目壅耳塞。由於主流和社交媒體的審查和取消文化大行其道,許多人根本不知道至關重要的事態發展,例如我國南部邊界非法偷渡的泛濫,以及軍隊各部門內部正在日益低沉的士氣。

在美國軍隊,拜登政府重新灌輸了種族分裂的關鍵種族理論。

陣亡將士紀念日提醒我們,美國軍事人員被要求獻上自己的生命。保衛國家和參與戰爭是最嚴肅、最重要的工作。分裂我們的軍隊或使我們的士兵士氣低落的計劃或政策根本就不應該存在。

總之,今年,2021年,從兩方面講陣亡將士紀念日都比以往意義更加重大。我們有責任緬懷那些在為國家犧牲的人,並重新承諾,他們的生命永遠不會白費。

同樣重要的是,我們有責任牢記並同化一個遺產。該遺產始於一群勇敢、才華橫溢和忠實的奠基者。他們冒著生命危險為自由的誕生、為建立一個以一個負責任的政府為基礎的新國家。一個憲政共和國,其合法性完全來自於人民,其首要責任是為人民服務和保護人民。

作者簡介:

斯科特‧鮑威爾(Scott Powell)是西雅圖發現研究所(the Discovery Institute in Seattle)的高級研究員,《大紀元時報》的撰稿人,也是即將出版的《重新發現美國》一書的作者。在 scottp@discovery.org 聯繫他。

原文「Memorial Day 2021: Greater Meaning This Year Than Ever Before」刊於《英文大紀元時報》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轉自大紀元/責任編輯:浩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