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從何來 和商朝有關?

中國商道系列(6) 文/皇甫容

Facebook

【新唐人北京時間2021年04月13日訊】在當今社會,人們稱生意人為「商人」,稱買賣行業為「商業」,而買賣雙方交易的物品稱為「商品」。在上古三代,中國出現了一個商朝。現今人們所說的「商」,是否和商朝有關呢?

▲商人先祖

《詩經.商頌.玄鳥》中說:「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在古老的傳說中,有一回帝嚳的妃子簡狄外出洗浴,看到了一枚玄鳥蛋,於是張嘴吞了下去。簡狄因此懷孕生下了兒子契(即閼伯)。異母兄弟實沈和契不和,於是帝嚳將二子分開,將實沈遷居到大夏(山西太原),將契封在了商丘(河南商丘)。天文中的參商二星就是指這二兄弟。

《左傳.昭公元年》記載:「遷閼伯於商丘,主辰。商人是因,故辰為商星。」商星(又稱辰星)即契。商星對應到地上的分野,就稱為「商」地。契成了商國人的始祖。在這片土地上,契的後代子孫繁衍生息。

契的孫子相土輔佐夏朝,擔任國相十五年,襲封於「商丘」。商丘土地廣闊平坦,交通便利,相土發明了馬車,並用馬車運輸貨物,往來四方,進行買賣。商國人民紛紛效仿相土,販運貨物進行交易,物流疏通,豐富周邊國家的物質生活。商丘成為一個方國,即商國。生活在商國裡的人民就被稱為「商人」。

契的六世孫子王亥「肇牽車牛遠服賈,以孝厥父母」。他馴養牛馬,製造了牛車,用牛車作為運輸工具,經常駕著牛車到黃河北岸做買賣,賺取財富,孝養父母。這就是「王亥服牛」故事的由來。王亥「服牛乘馬,以為專利」,推動了農業、牧業發展,使方國興旺起來。到了第十四代孫子時,成湯建立了商朝。

▲殷人貴富

《禮記.祭義》記載:「昔者,有虞氏貴德而尚齒,夏後氏貴爵而尚齒,殷人貴富而尚齒,周人貴親而尚齒。」大意是說,從虞舜時代經過夏商,到了周朝,人們都很尊敬年老之人。然而這幾個朝代也各有特點,比如虞舜時代,時人重視道德;夏朝,時人看重官爵;在商朝,時人重視財富;到了周朝,人們則重視親戚關係。從文獻記載看,殷商時期的人們就很看重財富。

周武王伐紂王,滅了商朝。殷商貴族箕子曾為周武王講述了九條治國之道,其中第九條是「五福」,即壽、富、康寧、攸好德、考終命。這裡的富,是指「家豐財貨也」,家庭殷實富足,擁有財富,富貴的意思。箕子還講到「六極」,六種窮極惡事,其中位居第四的就是「貧」,也就是「困之於財」,缺少財富,錢財短缺的意思。

上古時期,商朝人就已經認識到財富對生民、對國家運作的意義。然而,財富不能憑空出現,從天而降,一定是通過某種方式,將財物貨幣流通起來,才能轉換為財富。這就涉及到商業。

▲商字源於卦象?

神農招徠天下之民,聚集四方異域的不同貨物,人們在規定的場所,尋找合意的商品,相互交換、互通有無。圖為明仇英《清明上河圖》局部。(國立故宮博物院提供)

探尋中國商業文化的淵源,竟也和卦象有關。據《易經.繫辭下》記載:「日中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蓋取諸《噬嗑》(音適克)。」王弼註解說:「噬嗑,合也。市人之所聚,異方之所合。設法以合物,噬嗑之義也。」孔穎達在《周易正義》曰:「日中為市,聚合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象物噬齧乃得通也。」大致意思是說,上古時期,神農被推舉為天下共主後,他取「噬嗑」卦象,來推動商業活動。噬嗑,本意是上下顎咬合,將吃的東西咬碎。凡事不能亨通,一定是因中間有阻礙,將障礙物咬碎,自然事情順利進行。

這個卦象有多重象徵含義。其中之一象徵集市。從卦象上看,「噬嗑」卦,「下震上離,離為日,為明,震為動,為出。上光明,而下有動,日中集市之象顯矣」。

神農開闢市集,將買賣的時間定在正中午,是因為「日中」,這個時間點是萬物相見的時候,也是陽氣最盛的時候,象徵著繁榮的氣象。

神農招徠天下之民,聚集四方異域的不同貨物,人們在規定的場所,尋找合意的商品,相互交換、互通有無,各自得到所需的東西,就各自散去。早期的商業活動像「噬嗑」,從而使無法流通的商品,流入需要的百姓手中。

甲骨文「商」字就源於噬嗑卦的造型。在甲骨文中,「商」字上半部為刻齒形,下半部為底座形,整個字形猶如漏斗。《集韻.陽韻》:「商,刻也。」《正字通.口部》:「商乃漏箭所刻之處。」也就是說,商可以用來表示時間刻度。

雖然對「商人」這個說法的起源,學界持不同論點,但總體上傾向於「商人」起源和殷商有關。

商國人被視為最早從事商業活動的群體。殷商人重商善賈,隨著文化的演變,「商人」成了做買賣,做生意者的代名詞。據《中國古代商業史》介紹,商業、商品、商旅等詞彙的形成,均與商朝有關。《白虎通》說,商是指「通四方之物」。

▲出土文物佐證商朝商業活動

殷紂王畫像。(公有領域)

由於年代久遠,在人們的思維定式中,認為上古時代落後,商朝是否存在商業,也令不少人心存疑惑。從出土文物來看,商朝不僅存在商業活動,而且活動範圍擴展到海外。

商朝貨物流通使用貝幣。從殷墟婦好墓(商王武丁妻子之墓)中出土了6,880多枚貝幣。經過檢測,這些貝幣分布於台灣、南海以及阿曼灣、南非的阿果阿灣等地。這些貝幣通過水路,進入河南安陽。考古發現,說明商朝時期,就已經具備了遠航的能力,也就是說商朝的航海能力很發達。

《尚書大傳.西伯戡黎》記載,商紂王囚禁周文王於羑里,周國大臣散宜生設法營救,於是就到各地搜尋奇珍異寶,其中在「江淮之浦」找到了如車渠的大貝。他將奇珍異寶獻給紂王。紂王非常高興,就釋放了周文王。

散宜生進獻的車渠,又叫硨磲,這種軟體動物生長於深海中,比如在印度-西太平洋熱帶海洋,或台灣、海南島、西沙群島等地。大硨磲的貝殼可長達1米,貝殼有些像三角形,色澤漂亮,可用來製作器皿和裝飾品。散宜生從「江淮之浦」得到碩大的硨磲,定是當地人出海所捕獲。

三千多年前,周武王率領大軍伐紂,攻陷了商朝國都朝歌(今河南淇縣)。周軍在紂王的王宮和商貴族的府邸搜出了上億件的寶玉佩玉(斷讀、校注不同,數字不同。本文根據原文所寫),比如明確記載的有寶玉一萬四千枚,佩玉十八萬枚。河南一帶並不產玉,這麼多的金玉惟有通過商業交換,或者諸侯進貢而來。

在殷墟發掘的動物骨骼中,發現了一個麻龜板,而麻龜板生產於南海。還出土了一個大塊的鯨魚肩胛骨,以及來自同一深海的巨物椎骨。河南安陽遠離海洋,殷墟出土的骨骼也印證著商朝的遠航能力。

從出土的商朝器物中,其中「父乙盤」「獸面紋鼎」上刻著商朝人乘船在海上販運貨物的圖像。在已解讀出的甲骨卜辭中,還出現了商朝人對海上活動進行占卜的內容。譬如《殷契遺珠》第556片上寫著「貞:追凡;貞:凡追」,意思是追趕帆船。甲骨文也出現了象形的「帆」字。商朝的一些船隻上配備風帆,為深海遠航解決了行駛動力的問題。從出土的實物研究看,商朝人已經具備了遠洋航海的能力。

▲漢字象形

甲骨文商字的結構形如卦象,源於噬嗑卦的造型。商朝流通貝幣。在現在的漢字中,有不少漢字也多帶有「貝」,比如:財、貪、買賣(繁體字)等字。

甲骨文的「貪」字,人口貝,以人張開大嘴吞貝的象形字,表示人對錢財的貪婪。再看甲骨文的「嬰」字,是在一個人的頭髮上綁了成串的貝殼,視為自己心愛的珍愛的寶貝。

再看甲骨文「敗」字,一個人手持著木棒敲打貝殼,以此表示破壞損壞貝殼(貝幣)。再如甲骨文的「買」字(繁體為「買」),字形看上去是用漁網打撈貝殼。

商朝人使用貝幣,打撈上來的貝殼就可以作成貨幣,可當作是自己的寶貝。在沒有印鈔機的年代,商朝人就可以自行製作貝幣(錢幣),作為財富。

(轉自大紀元/責任編輯:張信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