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商天下】外星經濟產物?比特幣身世之謎

Facebook

【新唐人北京時間2021年03月07日訊】比特幣,這個在幾年前還是鮮為人知的名詞,這一年來,卻迅速成了熱門話題。在2009年時,比特幣的身價還是非常親民的,曾有人用一萬個比特幣買了兩個披薩。然而,在今年的2月份,比特幣一度創下了5萬8300美元的歷史新高,有銀行甚至認為比特幣將有可能成為國際貿易中的首選貨幣。現在這種比特幣行情,可能會讓當年買披薩的那位朋友非常的感嘆。

到了今年,炒幣大軍中的兩位名人的加入,更是推高了比特幣的又一波關注度。先是1月份,世界首富馬斯克(Elon Musk)購買了價值15億美元的比特幣,甚至戲稱將來還要把加密貨幣帶到火星去。然後是2月份,被稱為「女版巴菲特」的凱薩琳.伍德(Catherine Wood)宣布買入了1.7億美元的比特幣。這兩位的名人效應,簡直成了比特幣的背書,讓這個神祕的虛擬幣,頓時在很多人心中提升了不小的真實性和可靠度。

但我相信,想問一句這個比特幣到底是啥的人,肯定還大有人在。畢竟這個比特幣,被稱為21世紀的最大謎團。這期節目,咱們就一起來了解一下這個神祕的比特幣,它究竟是怎麼出現的?它又是否會成為全球通用的貨幣呢?

什麼是比特幣?它是怎麼產生的?

先說這個比特幣的創造者,神祕的中本聰,這個「中本聰」是個網名,或者說化名,所以,到底誰是中本聰,沒人知道。但是,就是這個無人知道的人,創造了這個從虛擬中走向現實的,甚至可能會掌控現實的虛擬貨幣。

2008年11月1日,一個叫「中本聰」的人提出了比特幣的概念,然後在2009年1月3日,這個點對點形式的虛擬加密數字貨幣正式誕生。

比特幣的用戶可以利用個人電腦和智能手機中的「加密錢包」,隨時隨地在網絡上直接交換物品。那麼,它和現代貨幣有什麼不同呢?

首先,比特幣沒有國籍。我們都知道,每個國家的中央銀行都會發行自己的主權貨幣,美國有美元、中國有人民幣、香港有港幣等等,但是比特幣是沒有國籍的,不屬於任何一個國家。

對於任何一個國家來說,貨幣的發行權、控制權都非常重要,但是,比特幣一出現就讓所有國家都失去了這個權力,所以,沒有國家願意接受這一特點,在2018年6月的時候,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就曾經號召各國央行發行自己的虛擬貨幣,目的就是為了對抗比特幣。

所以,這個比特幣呢,目前也只是一種可以炒作的金融產品,但是不具有貨幣屬性,也就是不能用它購買物品。

第二,幣值無法被操控。各個政府為了刺激經濟,會增加貨幣發行數量,但是比特幣一開始就設置了數量上限,一共是2,100萬枚,所以沒辦法任意增發,而P2P的去中心化特性以及算法的本身,又可以確保比特幣無法通過大量製造被人為操控幣值。

第三,無第三方機構。使用比特幣是透過私鑰,private key 來作為數字簽名,允許個人直接支付給他人,和現金相同,不需要經過像是銀行、清算中心、證券商、電子支付平台等第三方機構,任何用戶只要擁有可連線網絡的數位裝置就都可以使用。

但是一旦私鑰丟失了也會很麻煩,貨幣將無法追回,也沒有可以幫忙重設密碼的機構,所以一旦黑客拿到了密碼,他就能控制了這筆錢,找警察也沒用。另外,比特幣的隱密性也給非法交易,比如洗錢帶來便利。

第四,比特幣系統可以複製。中本聰的論文,以及他搭建的比特幣系統,都是公開的,換句話說,不管是哪個「聰」,誰都可以創建自己的貨幣。事實上,到目前為止,世界上已經擁有包括以太幣(ETH)、瑞波幣(XRP)在內的五千多種的虛擬貨幣。

「挖礦」獲得比特幣

既然比特幣不是哪個國家發行的,那麼它是怎麼誕生的,又要怎樣才能獲得呢?

有人這麼比喻,比特幣實際上就是一堆複雜算法所生成的特解。獲得比特幣的過程就是通過龐大的計算量不斷地去尋求這個方程組的特解,拿美元來舉例,比特幣就是美元上的序列號,當你知道了某張鈔票上的序列號,你就擁有了這張鈔票。

這個方程組被設計成了只有2,100萬個特解,因此比特幣的上限就是2,100萬個。截至2021年2月24日,一共有1,863.8萬個比特幣已經被挖掘出來,還剩下236.2萬個比特幣。由於比特幣每過一段時間它的挖掘難度就要加倍,每獲得一塊新比特幣就要耗費比之前更多倍的計算力,直至無窮。根據中本聰的設計,直到大約2140年,2,100萬個比特幣才會差不多真正發行完畢。

現在隨著比特幣的升值,正在有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到「挖礦」的隊伍,希望能在比特幣枯竭前找到它。

簡單說,獲得比特幣的方法就是在電腦上下載一個「挖礦」軟件,然後讓這個軟件不停地運作,讓它每天從比特幣的系統裡挖出一些「礦」來。由於「礦工」越來越多,大家都在比「挖礦」的速度,誰最快算出特解,誰才能獲得新的比特幣。為了得到這些新比特幣,現在還出現了專業的「挖礦機」,用來替代電腦。

然而巨量的「礦機」不間斷地運算,自然會耗費大量的電力。據粗略測算,高峰時期,近50萬台「礦機」每月耗費5億度電,相當於1億戶家庭一天的總用電量。因此業界稱比特幣礦機群為「吞電獸」。

現在呢,中國的新疆成了「挖礦」的重要地區,就是因為那兒的電費比更為發達的地區便宜很多。美國《巴倫周刊》,前一段還在一篇文章中,提到了劍橋大學發布的比特幣電力消費指數(CBECI)顯示,截至去年4月,僅是中國就「開採」了全球65%的比特幣,而其中,新疆又占到了36%左右。那這就意味著,全球有超過五分之一的比特幣是在新疆開採的。

這就帶來一個問題,因為目前,新疆有超過100萬的維吾爾族和其他少數民族被關押在教育營中,是世界上一些最嚴重的人權侵犯行為的所在地。也因為這一點,外界也正開始關注蜂擁到新疆「挖礦」的投資者所涉及的道德因素,並提醒投資者要三思而行。

中本聰是誰?

我們看到,這個比特幣在大概十年多點的時候裡,從虛無中產生,然後逐漸被人接受,現在呢還引的很多人變成了狂熱的挖礦人,牽動的人們趨之若鶩,那這個厲害的幕後導演,自然會讓人們越來越好奇,他到底是誰。但是,自從比特幣系統上線之後,中本聰就幾乎不說話,人們發現他似乎在故意隱藏自己的身分,他會在任何時間段回覆郵件,讓人們無法知道他的所在地。

而且雖然中本聰這個名字像是日本人,但是他發出的文章內容中,卻使用了大量的美式、英式英語、還有愛爾蘭語。十多年來,不斷有人自稱是中本聰,但最終都經不起檢驗,而一些被大眾懷疑是中本聰的人也相繼被否定了。

有人大膽的猜測,認為中本聰的「中」是指Central,「本」是Agency,「聰」是Intelligent,所以呢中本聰就象徵著CIA,是指美國中央情報局,目的是完全統治世界的貨幣,但是以美元現在在世界的地位,看不出它需要這樣做。

也有人認為,中本聰就是光明會,光明會聲稱要建立一個新的世界秩序,要想完全控制世界,首先就要控制貨幣。它通過比特幣系統來破壞人類現有的金融體制,目的是重新分配這個世界的財富。

那還有人甚至一度猜測中本聰是外星人,或者是人工智能,也就是我們常說的AI。因為這個比特幣系統太完美了,它不像是一個初始的構想,倒像是經過大量的數據實驗得出來的,能做到這一點的,只有一個能不斷模擬大數據的系統,也就是AI。他們認為,AI做這個系統的目的是想破壞人類的金融系統,發行一種電腦可以控制的貨幣,為自己控制人類打下基礎。

記得去年底的時候,一直想殖民火星的馬斯克又語出驚人地表示,火星經濟將依賴加密貨幣運作。人們常戲稱馬斯克是外星人,因為馬斯克的很多奇思怪想都遠遠超出了普通人的思考領域,被認為可能是他從他的母星帶到地球的智慧,所以,要是這麼大膽的一想,比特幣倒還真有可能是外星人給我們地球人創造的貨幣啦。

雖然各種猜測千奇百怪,但至今呢,這個中本聰到底是誰,仍然是個謎。

比特幣會替代現行貨幣?

比特幣從2009年1月誕生,至今不過12年,雖然某些國家、央行、政府機關仍將比特幣視為虛擬商品,不認為是貨幣,但隨著比特幣越來越活躍的交易,持續攀升的價格,以及特斯拉宣布將接受比特幣付款等趨勢來看,那麼,比特幣是否會替代現有貨幣呢?

目前,全球已經有不少金融機構持有比特幣。花旗銀行甚至斷言,比特幣可能會成為國際貿易主流貨幣。如果比特幣從其目前的金融產品屬性轉變成貨幣屬性,也就是用比特幣可以購買任何物品時,人類的金融系統就將全部虛擬化,現金也就會徹底消失。

一旦紙幣不存在,人類的錢就變成了一串數字,整個社會所有人的資產都在虛擬系統的監視下。更可怕的是,錢的虛擬化,將帶來物質的虛擬化。

這樣,人不僅在網上可以獲得任何物品或服務,而且還可以生活在虛擬世界裡,比如人不用旅遊,可以在3D虛擬世界裡感受大自然,可以享受開車兜風的感受,甚至對食物的滿足感……人的嗅覺、視覺、觸覺等都會被電腦控制,像玩電腦遊戲一樣,人的慾望都可以在這個虛擬世界裡實現。

有觀點甚至認為,AI試圖把人類引向虛擬世界,那是一個由0、1數字和邏輯建構的世界,是AI主宰的世界,人類一旦進入這個世界,不是被統治,就是被滅亡。

AI會控制人類

當然,現在聽上去似乎有點太科幻了,但想一想,20年前,電腦還只是人類的一個工具,而今天,人類大部分的日常生活卻都是由計算機管理的,大到食品、能源供應,小到飯鍋、熱水器、機器人掃地機等,如果電腦突然停止,意味著很多人無法生存。

金錢是一切物質的基礎,當金錢完全數字化了,也就意味著其它物質也都可以數字化。我們真的可以相信,區塊鏈一旦在全球實施,數字貨幣將打碎原先的價值循環體系,將人類全部的生存狀態徹底拉進電腦系統。

而隨著AI技術和量子計算機的發展,人類的生存將會徹底的依靠電子技術。那個時候,AI掌控人類以及這個世界就真是輕而易舉了。

那我們想像一下,如果人類真走到了那種程度,那還會是一個正常的人類社會嗎?……細思極恐。

策劃:許巧茹、宇文銘

主播:蔚然

撰文:陳思雨、財商經濟研究所

財商天下:http://bit.ly/3hvUfr7

(責任編輯:李紅)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