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商天下】台積電得天下 張忠謀締造傳奇

Facebook

【新唐人北京時間2021年02月18日訊】只一年多的時間,台積電的全球市值從第23名衝上了第9名。為什麼台積電能脫穎而出呢?它的創辦者又是個什麼樣的人呢?

近期,全球車企的晶片荒,又引發了全世界對台灣晶片產業的關注,當然,最受矚目的還是台積電。根據市場調研機構近期的資料,2021年全球晶圓代工市場64%的份額都會落在台灣,而其中大部分又都被台積電占據,也就是說,台積電這一家企業就占據了全球過半的晶圓代工市場,而排名第二的三星的市占率只有16.4%,還不到台積電的三分之一。

台積電的創辦人是張忠謀,被稱為是台灣的「半導體教父」,不誇張地說,沒有張忠謀,就沒有今天的台積電,而張忠謀本人的一生也充滿了傳奇色彩。這期節目,我們就來聊聊台積電和它的創辦人張仲謀的故事。

為爭1美元薪資 踏入半導體行業

張忠謀(Morris Chang),1931年出生於浙江寧波。1949年,18歲的張忠謀赴美國就讀哈佛大學,次年轉讀麻省理工學院,並在1954年獲得了機械系碩士學位。

碩士畢業後,張忠謀本希望到福特汽車工作,但是因為福特的待遇比一家叫Sylvania的半導體公司少1美金,所以他就打電話給福特的面試官要求提薪,被冷冷拒絕後,年輕氣盛的張忠謀就選擇了Sylvania公司,從此與半導體行業結下了一生的緣分。自學能力超強的張忠謀,在進入Sylvania大約一年後,就從半導體的門外漢成了行家裡手,並被提升為公司研發部科長。

1958年,27歲的張忠謀跳槽到德州儀器,成為德州儀器的第一名中國員工,並且一做就是25年,公司還因為賞識他的能力送他到斯坦福大學攻讀了博士學位,最後張忠謀憑藉其努力和才能一步步升任到德州儀器的資深副總裁。1983年,張忠謀離開德州儀器,改入通用儀器公司擔任總裁。

1985年,54歲的張忠謀以在美華人最高企業主管的身分,應邀出任台灣工業技術研究院院長。在台灣政府的策劃下,台灣「國科會」出資1億美元,與飛利浦及一些民間資本共同創建了全球第一家專業積體電路製造服務企業——台灣積體電路製造公司(tsmc),簡稱「台積電」。

在30年的時間裡,張忠謀帶著台積電做到了全球最大的晶片代工製造商,並被稱為台灣的「護國神山」。那麼,台積電的成功祕訣到底是什麼呢?

全球半導體產業模式的創新者

在台積電創辦之前,全球半導體產業均採取IDM(Integrated Device Manufacture,集成器件製造)模式,就是包辦設計、製造、封裝測試以及銷售自己品牌積體電路的半導體垂直整合型公司,代表廠商包括英特爾(Intel)、IBM、德州儀器(TI)、三星(Samsung)等,而張忠謀卻另闢蹊徑,開創了晶圓代工(foundry)模式,就是不生產自己的產品,只為半導體設計公司製造產品。

張忠謀曾在受訪時說:我在德州儀器(TI)工作25年,已經做到「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後來回到台灣,還要我創辦一個半導體公司,我就覺得沒有路了,只好闢一條新路了。

但這一模式在那個年代並不被看好,而且當時也沒有獨立的半導體設計公司。不過,正因為如此,在台積電步入正軌後,IC設計公司(Fabless)不斷湧現,造就了高通(Qualcomm)、英偉達(Nvidia)、聯發科(MediaTek)等一眾知名半導體設計廠商。

因此,張忠謀這一創新的商業模式,不僅帶動了整個晶圓代工行業的發展,把晶圓代工廠變成一個依賴度很高的專業,也成就了不少不需要投資晶圓廠,就能進入半導體行業的晶片設計公司,同時推動了兩個產業的崛起。

所以,哈佛大學著名管理學教授麥可.波特稱讚說,台積電不但創造了自己的產業——半導體製造代工業,也創造了客戶的產業——半導體設計產業。

打造世界級企業的願景

張忠謀說:台積電的東西,一開始就打算銷售給全世界,那是台積電跟其它台灣半導體公司的根本差別。由此看來,張忠謀一開始就很確定,要把企業做到世界級。

為此,台積電專門引入世界級的經理人,所以前3任總經理都是美國人,不是華裔美國人,而是土生土長的白種美國人,方便推銷美國市場。

在創業之初,張忠謀還曾通過私人交情,將「矽谷教父」、時任英特爾行政總裁格魯夫(Andrew Grove)請到台灣對台積電開展認證,因為當時還沒有ISO9000的認證,而拿到英特爾的認證,就等於拿到全世界的認證。

最初,格魯夫發現台積電的產品有多達200個缺陷,但是台積電的團隊幹勁沖天,幾週後將缺陷減少到20個,再過幾週後減少到4個。一年多的認證下來,公司上下真正感受到了什麼是世界標準,也體會到了張忠謀的世界級苦心。

台積電的口碑就這樣逐漸積累起來了。晶片的設計廠商發現,將晶片交給日本公司生產至少需要12週,交給新加坡公司需要6週,交給台積電生產只要4週。於是,矽谷的晶片設計公司逐漸把高層次的晶片交給台積電生產,低層次的留在美國生產,至此台積電把代加工業做成了一個行業。

與此同時,張忠謀還為台積電建立了一整套的規章制度,讓一切有章可循,賞罰分明,將人治色彩減至最低。雖然員工99%是華人,但堅持要求將英語作為公司的絕對主語,逼著大家要有世界觀。讓台積電在世界級領導人,世界級願景之外,擁有世界級的管理基礎和營運環境。

持續研發高投入 將技術做到極致

半導體行業,有所謂的摩爾定律(Moore’s law),內容是:積體電路上可容納的電晶體數目,約每隔兩年便會增加一倍。但是,在台積電創始人張忠謀看來,摩爾定律在半導體行業中早已不適用了。因為原始的定義是18到24個月電晶體密度會倍增,但台積電已經用遠快於摩爾定律的速度來發展半導體工藝,會以快於摩爾定律的時間來倍增電晶體密度,並維持到至少2025年以前。

那麼,台積電是怎樣做到突破摩爾定律的呢?那就是在研發和人才方面的高投入。

台積電持續擴大研發規模,2019年的研發費用高達近30億美元,年增4%,並創歷史新高,約占總營收8.5%;研發組織人數增為6,500多人,年增5%,研發投資規模不僅和世界級一流科技公司相當,甚至超越許多公司。

因此,美國金融研究公司曾評論,毫不誇張地說,台積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公司。理由是:英特爾宣布7奈米延遲,反觀台積電,已經交付客戶超過10億個7奈米晶片,而且台積電的5奈米,良品率甚至比7奈米更高。到2022年底,台積電將加速3奈米製程的生產,並著手進行2奈米製程。

即使因為疫情和美中科技戰等原因,智能手機市場步履蹣跚,但台積電的高端運算晶片收入還是每季成長12%。

這裡要提一下中國,雖然中共提出了全民造芯的口號,但是中國的半導體比台積電整整落後了兩代,中國還在為14、12奈米努力,台積電已掌握了7奈米的技術。

贏得客戶信任 放心託付製造

張忠謀曾歸納了台積電屹立不搖的關鍵因素,技術領先、生產製造能力領先、客戶信任,而誠信更是台積電能與客戶持續互相發展的關鍵。

如何讓成百上千,而且互為競爭對手的晶片設計公司,在把最高機密的設計圖,送到同一家晶圓廠生產的時候,消除對設計外洩的擔憂呢?那就是「誠信」二字。

2018年,《商業周刊》在出版的書中提到,在張忠謀之前,晶圓代工被認為是不可能的任務,因為沒人能過得了「誠信」這關。而在《台積DNA》這本書中,也提到:「把台積電產出的晶圓切開來看,每一吋都刻著integrity(誠信)。」

台積電人上班不准攜帶照相手機及隨身碟,不准將公司文件email到私人信箱,一位經理說,如果偷帶照相手機上班,只要被抓到4次,報告就會到張忠謀桌上了!台積電企業保全處處長也曾說,為了保障絕對的資訊安全,台積人連進廁所,也要刷卡。

於是,儘管很多企業在商場上是殺紅眼的對手,但是卻都敢把自己最先進的產品,下單給台積電。

正如一家台灣媒體所報導的:「沒有一家公司如台積電,將『正直誠信』的文化,落實得如此徹底,也終於造就了台積電最強大的競爭力,與最豐厚的投資報酬率。」

公司的四大核心價值——誠實(Integrity)、守信(Commitment)、創新(Innovation),客戶信任(Customer Trust)。這四個字的英文縮寫「I.C.I.C」,就是台積電成功的軟實力。

台灣科技業界的「少林寺」

張忠謀多年來都不斷強調,台積電的成功關鍵是「領先技術、卓越製程、客戶信任」。而建立起這三項競爭優勢的,都需要張忠謀口中台積電最重要的資產——員工,他期望員工能在工作上全力以赴,成為公司成長的堅實後盾。

為此,台積電的人力部門每年都要耗費龐大的時間與心力,在全球範圍內積極尋找一流人才。就拿台灣為例,業界都知道,全台灣最優秀的工程師,幾乎都被台積電給網羅了,因為台積電一年就要招募至少4,000位工程師。

有人稱讚台積電是科技業界的「少林寺」,在台積電練就十八般高超武藝後,外面的大老闆們都搶著要,因為台積電企業文化訓練出來的台積電人,就像是被植入了做事嚴謹的DNA。

台灣當之無愧的「護國神山」

台積電被台灣人稱為「護國神山」,足見其在台灣的地位舉足輕重。而這個稱呼,不是因為台積電的營收或股價,而是因為台積電對實體經濟的貢獻。

相比其它企業,台積電對台灣的GDP的貢獻遙遙領先。以2019年為例,台積電營收1.06兆元,創造附加價值近7,500億元,占台灣GDP約4%,這主要是因為台積電的產能絕大多數在國內,大部分投資及僱用人力也都在台灣。也正因為如此,台積電也帶動了台灣整個半導體產業的提高,提升了台灣半導體產業的優勢。

但是,為什麼這麼多年來,台灣卻只有這麼一個「護國神山」呢?為什麼別的企業無法獲得如台積電一樣的成功呢?張忠謀對此的回答是,因為創業的動機不同。他說,他辦台積電的目的和其它企業主不一樣,他的目的是把公司做大、做好。而有些企業的目的,是自己跟家人先賺錢。

張忠謀認為,他留給台灣最重要的兩個價值,一個是股東利益、員工利益、社會利益至上的經營理念;另一個就是世界級的技術、製造、行銷、治理跟管理。

如此看來,世上確實沒有平白無故的成功,要想成就一個世界級的企業,光有努力是不夠的,還得有一個超過個人價值的世界觀。

策劃:許巧茹、宇文銘

主播:蔚然

撰文:李松筠、財商經濟研究所

財商天下:http://bit.ly/3hvUfr7

(責任編輯:李紅)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