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不只是禮貌 你的大腦正因此改善

文/林宜君

Facebook

「飲水思源」、「吃果子拜樹頭」又或者是「謝天」這些成語俗諺,是否已經耳熟能詳?在今人的印象中,「感恩」似乎只是一種維繫社會的抽象善良風俗,或者變成口頭的禮貌行為。但經過諸多腦神經科學家的研究,真心的「感恩」為個人帶來的實質改變,可能超出你的想像。

真誠的感恩能改善情緒和健康

前哈佛大學醫學院研究員、神經生理學博士川﨑康彥在著作《為何我們喜歡興奮,需要緊張—哈佛研究員的53個大腦訓練》中談到,「感恩」不僅能讓人「心靈安定」,還會帶來四點益處:

● 增加與人的親近感、信賴感

● 消除壓力,增強幸福感

● 抑制血壓上升

● 提升心臟機能

川﨑康彥指出,這些改善主要來自於人與人彼此信賴時,「大腦會從下視丘與視上核分泌一種腦內神經傳導物質,被稱為幸福激素的『催產素』」。當我們受人感謝或主動感謝別人時,得到安慰,就會促進這種賀爾蒙的分泌。

催產素能增加同理心,有益溝通,是形成與維持人際交往的關鍵賀爾蒙。

名校研究:感恩能活化大腦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正念覺察研究中心(MARC)指出,如果能持續對他人表示感激之情,大腦的分子結構會因此改變,並保持腦中的灰質(gray matter)作用活躍,使人體變得更健康。

川﨑康彥也透露他在哈佛醫學院進行研究時,曾參與一項「活化大腦」的感謝遊戲,規則如下:

● 與坐在附近的同事至少兩人一組。

● 輪流說出自己想要感謝的事。

● 限時 2 分鐘,盡可能深入思考,快速表達。

遊戲當中,參與者如果能坦率說出感謝,表示他們更能打開自己的胸懷,接納更多不同自己固有觀念的見解。

能夠真誠地表現對他人行為的「感恩」,意味著參與者能夠理解自身能力的不足,跳脫出固有的行事與觀念,近一步與他人產生共鳴。在這樣的過程中,新的思維與事物對大腦的神經細胞構成外部刺激,進而產生「突觸可塑性」(Synaptic plasticity),大腦功能反而增強了。

突觸是支援大腦功能的神經細胞相互傳遞訊息的部位,人腦中的一百四十億個神經細胞,需藉由突觸形成神經網絡,才能執行大腦複雜的活動。

人腦的功能原本就會因興奮或心跳加速而加強,但是當人心懷感恩,變得比以往更能接納異見、同人產生共鳴,便能調節突觸的連接強度,大腦也會更加活化。

簡單三步驟 從頭學習感恩

知名科普譯者楊玉齡曾撰文表示,心理學家會建議不快樂的人每天寫下幾件覺得「幸運」的事。對方剛開始會不知從何下筆,因為在不快樂的人眼中,每件事看起來都十分平常。因此,關鍵就在於換個心態看事情,這就是所謂「半杯水」的實驗精神——你能選擇悲嘆,也能選擇感謝。

以下三個方法,能幫助你從看似平淡的日常生活中,提煉幸福感,幫助自己快樂的同時,也能與人同樂!

● 每天記下三件讓你感謝的事情。建議在早晨或睡前這麼做,效果會更好。

● 每天試著向朋友、伴侶或者同事的付出,表示你的感謝之意。

● 感謝別人之餘也要愛自己。對鏡刷牙時,想想你最近做的不錯的事,或者你喜歡自己那一點。◇

(轉自大紀元/責任編輯:張信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