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諾貝爾醫學獎:救百萬人命 揭神秘C肝病毒

文/柯弦

Facebook

半個世紀前,很多病人在輸血後會感染一種神祕病毒。這種病毒能夠引起慢性肝炎,甚至肝硬化、肝癌。歷經約20年,醫學家拼出了病毒的真實樣貌——C型肝炎病毒。今日,2020年諾貝爾醫學獎結果揭曉,獲獎者為三位發現C型肝炎病毒的學者:85歲的美國科學家阿爾特(Harvey J. Alter)、71歲英國病毒學家霍頓(Michael Houghton)和68歲的美國病毒學教授萊斯(Charles M. Rice)。

諾貝爾獎委員會表示,C型肝炎是全球性重大健康問題,而三位諾貝爾獎得主的發現,「帶動了C型肝炎檢測和藥物的出現,救了數百萬的生命」。

C型肝炎經血液傳播 能引起肝硬化和肝癌

C型肝炎又稱C肝、丙型肝炎,是一種由C肝病毒引起的血液傳染病。與感染者共用針頭等醫療器材、發生性行為或輸入帶病毒的血液,都可能引起病毒傳播。

世界衛生組織(WHO)數據顯示,在全世界,大約有7100萬人感染慢性C型肝炎。其中,有大量患者會發展為肝硬化或肝癌,甚至死亡。

雖然至今尚無C型肝炎疫苗,但醫學界已研發出高效的抗病毒藥物,可以治癒95%以上的C肝患者。

「有史以來第一次,這個疾病可以被治癒,給從世界上消除C肝帶來了希望。」諾貝爾獎委員會表示。

三位諾貝爾醫學獎得主陸續拼出神祕的肝炎病毒

C型肝炎病毒的發現,解決了困擾醫學界多年的謎題。

在上個世紀,有大量因為受傷或患病而進行輸血的病人,感染了慢性肝炎。

1970年代,A型肝炎病毒和B型肝炎病毒已經現形。A型肝炎通過污染的水或食物傳播,B型肝炎通過血液和體液傳播。可是,當時在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工作的阿爾特及研究團隊卻發現了一個令人擔憂的事實:大部分輸血後罹患肝炎的病人,感染的都不是A肝和B肝。

阿爾特回憶,當時他們檢查了受測者的血液樣本後發現,「25%的人感染了B肝病毒,沒有人感染A肝病毒。」

這意味著,有一個神祕的、造成大部分肝炎感染的病毒隱藏在幕後。這個神祕的病毒,被他們稱為「非A非B」型肝炎(”non-A non-B” hepatitis)。

1970年代阿爾特發現,造成大部分人輸血後感染神秘肝炎的病毒,不是A肝和B肝病毒。圖為阿爾特(Harvey J. Alter)。(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提供)

經過多年追蹤,阿爾特進一步看到,有20%的感染者出現了肝硬化,許多人命危。但他一直沒有找到這個病毒是什麼。

終於,在1989年,英國學者霍頓揭開了禍首的面紗。霍頓彼時在一間藥廠工作,他在當時研究基礎上,通過分子生物學技術,拼出這個病毒的基因序列,並命名為C型肝炎病毒。

這個發現推動了C肝病毒血液檢測的發展,讓醫生們得以在輸血之前,過濾掉帶有C肝病毒的捐血者。

而萊斯的研究,則為C肝病毒補上了最後一塊拼圖。現任洛克菲勒大學(Rockefeller University)病毒學教授的萊斯,當時是華盛頓大學(Washington University )的研究員。他通過基因工程的方法,製作出C肝病毒RNA,並把它注射到大猩猩體內,發現大猩猩感染了C型肝炎。這最後證實了:C肝病毒是引起神祕肝炎的元凶。

C肝病毒有望在10年後消除

針對C肝病毒,現今已經有了敏感度極高的血液檢測方法,在大部分國家,因為輸血而感染肝炎已經成為歷史。

「1997年以後,我們沒有再看到過任何一個輸血後感染C肝的病例。」現為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榮譽科學家的阿爾特感慨。

與此同時,抗C肝病毒的藥物也迅速研發出來。這種抗病毒藥物可以治癒C肝,而且療程只有2~3個月。阿爾特指出,只要查出患C型肝炎的人,在服用藥物後,基本上就可以清除體內病毒。

世衛組織號召在2030年徹底消除C型肝炎。阿爾特認為,因為抗病毒藥物非常有效,即便沒有疫苗,在接下來的10年也有希望讓C肝從世界上消失。

從愛滋病、B肝、C肝、流感病毒,到如今的造成世界大流行的新冠病毒(COVID-19),人與病毒的糾纏持續至今。而三位醫學家在C肝病毒領域的突破,被諾貝爾獎委員會讚為「抗病毒性疾病歷程中的里程碑式成就」。

身處紛亂之世,心存健康之道,就看健康1+1!

(轉自大紀元/責任編輯:張信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