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修心養性、內省自律的故事(數文)

慧勉 整理

Facebook

一、「一動不如一靜」「求人不如求己」

宋孝宗趙眘,有一天,來到天竺寺和靈隱寺,有個法名淨輝的和尚,陪同著他。趙眘見到飛來峰,問淨輝和尚:「既是飛來的,為何不飛去?」淨輝回答說:「一動不如一靜。」

宋孝宗趙眘,看見觀音菩薩手裡拿著一串念珠,又問淨輝和尚:「這一串念珠,是干什麼用的?」和尚回答說:「是念觀音菩薩用的。」

宋孝宗趙眘又問:「觀音菩薩,她念自己做什麼?」 淨輝和尚回答說:「求人不如求己呀!」

孝宗聽了淨輝和尚的回答,靜思默笑,連連點頭,十分高興。

(《山堂肆考》)

二、金剛為何怒目,菩薩為何垂眉

薛道衡,一次遊覽鐘山開善寺,問一位和尚說:「金剛為什麼怒目? 菩薩為什麼垂眉?」

和尚答道:「金剛怒目,是為了降伏四魔。菩薩垂眉,是因為慈愛和悲憐人道、阿修羅道、餓鬼道、畜生道和地獄道。(各有職責的不同)」

薛道衡聽後,若有所思,茫然自失,連連稱好。

(《世說補》)

三、自悔錯判一案

明代的閔廷甲,擔任常州推官,專管全府刑獄,以明敏幹練著稱。

他曾說:「我開始到這裡任推官時,錯判了一個案子,到現在還後悔不止,時時警惕。從此之後,希望不再有什麼過失了。」

(《廣輿記》)

四、每天投豆,為自省

康靖公趙概,在居住的房室內,在几案上一定要放三個器具:一個裡面盛黃豆,一個裡面盛黑豆,還有一個空著。他時常往空著的器具中,投幾粒豆子。

親友問他:這是為什麼?他說:「平日,我有了善的念頭,就往裡面投一粒黃豆;有了惡的念頭,就投一粒黑豆,用來警告自己。

開始時,是黑豆比黃豆多,後來是黃豆比黑豆多。近來,善惡念頭都沒了,也就不再投豆粒了。」

《宋史》記載:趙概,字叔平,是南京虞城人。他經常修養心性,對自己要求很嚴格,曾經每日投豆,以自省。

(《卻掃編》)

五、應效法操行清高的人

儲巏,字靜夫,泰州人。他品行淳正,道德高尚,心志專一,有操守。工於詩文,好推薦引進知名人士。但,不是善良之人,他就避而遠之。

進士顧磷,曾去拜謁尚書邵寶,邵寶對他說:「你要樹立起自己的道德信仰,應當去拜謁、效法儲巏。」

(《明史•儲巏傳》)

六、書寫「果敢」為齋名,以自勵

李方子,字公晦,邵武人。他第一次去見朱熹,朱熹對他說:「我看你為人忠厚,當然是個能夠少犯錯誤的人。但是,寬大中要有規矩,和緩仁德中,對待邪佞,要有果敢。」

李方子覺得他點中了自己的缺欠。回去後,即用「果敢」二字,作為書齋名,以自勵。

(《宋史•李方子傳》)

七、「十思」: 楊鼎的做官守則

《明史》記載:楊鼎,字宗器,陝西咸寧人。

楊鼎被提升為戶部侍郎後,恐怕自己不能勝任,就在座位的一角,寫下「十思」,提醒自己:「量刑要思寬仁,有人侵犯要思容忍,工作要思搶先,論功要思退讓,坐的時候要思在下位,行走的時候要思走在後面,有名了要思韜晦,對官位要思卑下,操守要思有始有終,退居要思提前。」

(《見聞錄》)

八、保身法則:慎言知止

邵同元先生,曾經寫了「忍、默、恕、退」四字,貼在桌旁。要保全自己,就應說話謹慎。知道止足,是為人法度。忍、默、恕、退四字,深藏以上這些內涵,是為人處世的要則。

(《輟耕錄》)

九、人生三失

邱吾子自我檢討,說:「我一生有三大損失:我從小愛好學問,求學周遊天下,回來後,我的父親已經不在世了,這是一大損失;作為臣子,事奉君主,君主驕橫奢侈,我勸諫而未被接受。這是第二大損失;我交結朋友,都極深厚,後來卻絕交了,這是第三大損失。」

說罷,淚水漣漣。

(《說苑》)

十、平日家居,操行高潔

朱然,字義封,丹陽故鄣人。他身高不滿七尺,但卻態度光明正大。平日家居,操行高潔。只有兵器上,才施有花紋彩色,其餘的器物,都很樸素。每天都小心謹慎。但是在戰場上,常面臨危急,大膽鎮定,拒敵護民,人所莫及。

(《吳志•朱然傳》)

十一、醉中爭妓女,醒後百悔生

閩地的讀書人劉乙,曾乘著酒醉,和人爭奪妓女,酒醒後,十分慚愧後悔。於是,他把古書中記載所有因酒而遭致禍患及罪失的事例,都摘錄出來,編成一本書,用來告誡自己。他把書名題為《百悔經》。

(《清異錄》)

十二、且看黃花晚節香

魏公韓琦,擔任宰相時,寫了一首《久旱喜雨》的詩,其中有句詩:「須臾慰滿三農望,收斂神功絕似無。」人們說:這句詩真正是寫出了宰相的心態。

他在《北門重陽》的詩中,有詩寫道:「不羞老圃秋容淡,且看黃花晚節香。」也寫得很有深義。

魏公韓琦常說:「初節易保,晚節難存。」 所以,人到了晚年,事事尤需用心。切不可「為山九仭,功虧一簣。」

(《言行錄》)

十三、從美人懷中逃跑的人

藩鎮主將,覺得王進德這個人,清高耿介,與己不同。想要考驗一下他的行為。就叫他來喝酒,卻在偏房的帷帳內,預先藏下一個美女。

酒興正濃之際,藩鎮主將便把王進德,引進偏房,並從外面鎖上了門。

王進德進房後,看見美女,大驚,大叫,開不了門,便使勁把房門撞開,跑到馬棚裡,拉出馬來,倉皇騎馬,逃了回去。

王進德在明太祖洪武年間,為太學生,後來擔任監察御史。很有政績。

(《見聞錄》)

十四、顏延之怎樣做權臣的父親

顏延之的兒子顏竣,做了高官,權重一時。凡是他送給父親顏延之的東西,顏延之一概不要。

父親顏延之,衣食不改,住房依舊,常常坐一輛老牛拖的笨車。一次,顏延之在路上遇見兒子顏竣的儀仗,就悄悄地溜到道旁,對兒子說:「我一生不願見要人,很不幸,現在卻看到了你。」

兒子顏竣,修建房宅,顏延之對兒子說:「你要好好處理,不要叫後人恥笑你、辱罵你!」

(《宋書•顏延之傳》)

十五、八棵直節杉

宋師回,在宋神宗元豐年間,擔任南康軍知府。他性格耿直,在修建庭院時,載了八棵杉樹,取名「直節」。

他說:「我很願意像這挺拔的杉樹那樣,保持自己的氣節。」

(《姓譜》)

十六、兒子不應使父憂!

盧多遜的父親盧億,字子元,他性格儉樸,衣食都極簡單。後來,兒子盧多遜,做了大官,生活漸漸奢侈起來。

父親盧億看了,心中十分憂愁。他對親友說:「我家世代是寒素的讀書人,忽然間富貴起來,我不知將來的歸宿在何處?心裡只想迴避。」

後來,兒子盧多遜,果然敗滅。

做兒子的人,不應該使父親擔憂啊!

(《宋史•盧多遜傳》)

十七、人生四味良藥

我(蘇東坡自稱)聽說《戰國策》中,有一良方,我曾服用過,十分有效,所以把這「藥」,奉獻出來。這個藥方,共有四味藥:

一是把無事作為顯貴,

二是把早睡作為富有,

三是把緩步而行,當作坐車,

四是把晚食(延時使飢餓)當作吃肉。

(《東坡題跋》)

(轉自正見網/責任編輯:張信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