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曉農:冷戰開啟方兩月,中美對峙再升級

Facebook

中美冷戰才開啟兩個月,最近中共的南海導彈演習又造成了冷戰升級的結果。南海導彈演習究竟是怎麼回事,其後果如何,對中美冷戰的未來前景有什麼影響?值得我們加以分析。美國在美蘇冷戰和中美冷戰中採取的是相同的震懾策略,即以核戰爭的恐怖後果逼退對方,美國的這一戰略對中共可能奏效嗎?

一、南海導彈演習:掉轉槍口,對空開槍

中美冷戰開始了,我7月20日在本台發表的文章《中美冷戰中的南海對陣》中介紹過這場冷戰的源起。當時我認為,冷戰一旦啟動,雙方首先會在軍事方面展開對抗。但是,一個半月前我沒想到,中共在軍事層面的冷戰升級行動會來得如此之快。雖然中共已經向美軍表示,「不會開第一槍」(參見我8月19日在本台發表的文章《中共苦撐待變八十天?》,但它卻「掉轉槍口,對空開槍」了,這就是最近剛發生的南海導彈演習。

冷戰的鐵律是,雙方不能開第一槍;否則,有了第一槍,對方必然還擊,於是就有了第二槍、第三槍,越打越激烈,最後戰鬥中處於下風的一方就可能想動用戰術核武器。中共1969年在珍寶島對蘇軍發動突然襲擊,雖然規模不大,但蘇聯最後差一點走到這一步,是美國動用了核威懾,才迫使蘇聯不得不放棄了對中共實行核打擊的戰略計劃。當年美蘇冷戰期間雙方都恪守「不開第一槍」的鐵律,所以儘管美蘇冷戰40年,卻從未引起世界大戰,更未引起核大戰。

冷戰中的雙方都「子彈上膛,槍口瞄準對方」,而這種情況下的「不開第一槍」,意味著雙方都不扣扳機;但是,如果其中一方突然調轉槍口90度,向側面開一槍,這算是「不開第一槍」,還是「開了第一槍」?就在8月的最後一個星期,中共突然「掉轉槍口、對空開槍」了。這次對空開槍,既算是「不開第一槍」,又算是「開了第一槍」。8月26日中共的中程導彈部隊和洲際導彈部隊對海南島東南方幾百公里的海域發射了4枚導彈。這種軍事姿態對中美冷戰格局有多大影響?關鍵是看這些導彈是那種類型。這次中共發射了2枚自稱為「航母殺手」的中程導彈,還有2枚洲際導彈。

二、「航母殺手」威脅美軍航母戰鬥群?

中共高調宣傳,它發射的是相當於「航母殺手」的中程導彈;但對同時發射的可攜帶核彈頭的洲際導彈,卻只讓香港的《明報》做了簡略報道。這兩枚中程導彈當中,從青海德令哈的固定基地發射了1枚東風-26B型導彈,其最大射程可達4千公里,它的火箭助推器落在廣西農村;從浙江西部山區的重載卡車上發射的是東風-21D型導彈,射程可超過5千公里。國內有些人誤以為這4枚都是陸基導彈,把落下的火箭助推器當作發射失敗而失蹤的導彈,這是明顯的誤判。

中共的宣傳強調,發射這兩枚陸基導彈的目的是威脅美國到南海活動的航母編隊。中共外宣《多維新聞網》在8月29日的一篇題為《航母殺手重新定義中美南海對峙規則》的文章說,「西方世界首次確認中國向南海區域發射東風-26型導彈。作為一種可以搭載核彈頭、最遠距離可以覆蓋『第二島鏈』乃至關島的戰略武器,它的出場意味著,下一階段南海對峙的門檻被抬升了。這種武器本身似乎也成了未來干預南海事務的某種門票」。這個說法的意思是,今後美軍航母編隊到南海水域對峙,有可能會遭到中程導彈的打擊。中共之所以一定要確保它已經強占了的南海幾百萬平方海里的公海控制權,不許美國艦隊在那裡活動,是為了保證躲藏在那裡的戰略核潛艇有足夠的安全,可以隨時對美國發動核打擊。同時,中共也在威懾在南海有領海和200海里專屬經濟區的越南、菲律賓、馬來西亞等國家,讓它們知道,南海的公海水域現在已經不姓「公」了,而是改姓「共」,誰敢和美國聯手,誰的日子就不好過。

這兩枚陸基中程導彈是否真能構成對美國海軍的威脅呢?外界有很多疑問,他們的疑問主要是兩點。第一,美軍的航母編隊在海上始終以時速50多公里的戰鬥巡航速度變向運動,中共的衛星系統在導彈發射前提供的航母坐標會因為航母隨時變換位置而失效;第二,導彈發射後進入外太空,再以高速回返大氣層,沖向航母,當它進入大氣層時因高速降落而與空氣發生強烈摩擦,彈頭外部產生的電離層會隔斷電子信號,導致精確制導功能失靈。

三、中共的戰略核潛艇為何試射?  

南海導彈演習期間中共發射的另外兩枚洲際導彈,其實是對美國發出核威脅的動作。雖然它們的彈著區和上面提到的中程導彈相同,性質卻截然不同。首先,這兩枚導彈是從戰略核潛艇上發射的海基洲際彈道導彈,為此,海軍的094A戰略導彈核潛艇從海南的三亞榆林港第二潛艇基地開到渤海灣的葫蘆島市外海,從那裡發射了兩枚巨浪-2A洲際彈道導彈。巨浪-2型洲際導彈是用來裝載核彈頭的,最大射程可以達到11,000公里。按其射程計算,從中國沿海發射可覆蓋美國西海岸;如果戰略核潛艇移動到中途島海域,在那裡發射可覆蓋美國全境。

對美國來說,那兩枚中程導彈和這兩枚洲際導彈在講同一個故事,那就是,南海的公海海域已經被中共占領了,成為戰略核潛艇的「安全屋」和「發射陣地」。中共非要強占公海上的這個「發射陣地」,是因為渤海和黃海水太淺,其戰略核潛艇難以藏身,很容易被衛星發現;只有躲在南海這個深水水域,戰略核潛艇才可以像躲進「安全屋」一樣,讓美軍不容易發現。這一部署意味著,美蘇冷戰結束之後,美國那30年基本上沒有核威脅的太平日子終結了,一個新的隨時準備用核導彈攻擊美國的核大國開始「亮劍」。

中共的戰略核潛艇不但在南海有了「安全屋」和「發射陣地」,而且可以從水深4千到5千米的巴士海峽安全地進入水更深的關島所在的馬里亞納海域,甚至更進一步地直駛中途島、珍珠港海域,乃至美國西海岸,那就使戰略核潛艇攜帶的裝載核彈頭的洲際導彈隨時可以轟炸美國全國的任何地方。也就是說,第一島鏈對中共戰略核潛艇的偵防功能失效了,整個廣闊的太平洋都變成了中共戰略核潛艇的「發射陣地」。美國的國防安全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和威脅。

雖然這次發射時中共核潛艇設置的洲際導彈著水點在海南島東南方,但今後任何時刻,這些核潛艇只要改一下發射參數,把洲際導彈的目標從南方改為東方,則美國在日本的各軍事基地,以及關島、威克島、珍珠港等太平洋艦隊的基地,乃至美國本土,都是中共隨時可能發動核打擊的對象。所以,表面上這次發射4枚導彈確實是「掉轉槍口、對空開槍」,但這個動作實際上充滿了火藥味,甚至可以說,它釋放出了核戰爭的氣味,露出了中共赤裸裸的核威脅真面目。

四、「你對戰爭無興趣,戰爭對你有興趣」

中共其實並不在乎用發射洲際導彈這樣的威脅動作會撕毀「不開第一槍」的善意姿態,它甚至還在對外宣傳上發出了更令人感到危險的求戰聲音。中共外宣《多維新聞網》8月30日的文章表示,「中美兩國對抗勢頭加劇,甚至被稱為『兩國關係穩定器』的兩軍關係近期也開始劍拔弩張,火藥味甚濃」。而它8月28日的文章用的是更加令人警惕的標題,《1個月9場軍演!中國正在為最壞的情況做準備?》。文章別有用心地引用了蘇聯紅軍之父托洛茨基的話,「也許你對戰爭毫無興趣,但戰爭卻對你興趣甚濃」。它提到,「最近這一個月很多的訊息不尋常。首先是領導人高調提出節約糧食,然後全國上下仿佛一盤棋似的馬上付諸實施……節約糧食的著眼點顯然不再是糧食或農業本身,而是……(此處原文是省略號;作者注釋:備戰)。第二是不少大城市貼了宣傳畫,發布了家庭緊急儲備指南。系統地告訴你警報響起時要怎麼應對,要求你知道離家最近的避難所在哪,是今年才開始有的……第三,最近1個月中國公布了至少9場軍事訓練活動……除了1996年,過去20多年中從來就沒有如此密集的演習。中國深受『東方兵聖』孫子的教誨,『兵者,國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查也』。所以,當普通人都能感受到氣氛不同,那就表示事情不簡單……戰爭的爆發總是突然的。所以,最值得觀察的是,中國是否會採取小步快跑的方式,讓民眾、社會熟悉戰時狀態」。

而美國國防部8月27日對中共在南中國海舉行軍事演習並發射彈道導彈發表聲明,認為中共的行動進一步導致南中國海局勢的不穩定,這樣的演習也違反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根據2002年《南中國海各方行為宣言》做出的避免採取會使爭端複雜化或升級並影響和平與穩定的活動的承諾。

五、美國的應對 

雖然中美冷戰已爆發兩個月了,中共一直在討論中美冷戰問題,但美方從未使用中美冷戰這個詞,也儘量避免在軍事層面玩口炮威脅。美國一方面是為了避免已經開啟的冷戰進一步升級;另一方面則抓緊應對中共的新威脅,重在行動,而不是打嘴仗。

美國國防部長Mark Esper8月24日在《華爾街日報》發表的文章《五角大樓準備應付中國》指出,8月1日習近平關於慶祝建軍節的講話明確號召把解放軍建成一支世界級的軍隊,把它的影響力擴展到遠離其海岸的地方。這支軍隊是為中共這個政治實體服務的,而不是為國家服務的;中共試圖改變國際秩序、動搖全球接受的規則,創造條件讓中共能支配其他國家,讓它的威權主義在國外常態化。這種局面提醒我們,我們已經進入了一個新的全球競爭時期,一方是自由和開放的國際秩序,另一方是中共的威權制度;世界各國必須為此認真思考並做好準備,就像上一世紀面對蘇聯那樣。Esper表示,面對中共的行動,美國國防部必須做出全方位應對,並且加速執行美國的國防安全戰略。首先,保證我們具有一支軍事力量,能在空中、地面、海上、太空和網絡空間取勝;其次,鞏固與盟國和合作夥伴國的關係;再次,增強我們的合作夥伴國的國防能力。這些做法的啟動反映了美國對反對北京的霸凌和控制意圖的盟國與合作夥伴的承諾,也是美國為捍衛自由而開放的國際體系所作的承諾,這樣的國際體系支撐了過去多年幾十億人生活的穩定和繁榮。

這篇講話有幾個重點。第一,今天的中美對抗與當年的美蘇冷戰相似,都是為了應對共產黨政權試圖支配世界的企圖;第二,過去幾十年世界上大部分國家的和平和繁榮有賴於自由、開放的國際體系,而現在中共正試圖改變這個體系、為北京的霸凌鋪路;第三,美國願意為繼續維持自由、開放的國際體系而幫助盟友及合作夥伴共同應付中共的威脅;第四,美國必須全力以赴地做好對付中共擴張軍力的準備,因為中共正在把軍隊從國防目的轉變為構成全球威脅的武裝力量。

蘇聯和中共的冷戰戰略不是單純的經濟利益和地緣政治考慮,而是有意識形態基礎的。這種意識形態就是馬克思主義的社會主義終將戰勝資本主義的目標,共產黨核大國一旦具備了一定的軍事實力,就想實現這個目標,既為了逐步壯大實力、擠垮或掏空美國及其他主要西方國家,也為了在國內產生凝聚力,鞏固其統治。大部分過分樂觀的西方觀察家和政治家忽略了一種可能,那就是,中共政權利用經濟市場化和經濟全球化,形成了新的威脅世界和平和安全的實力,並且開始把它的全球目標付諸實施。在地球上,紅色大國的冷戰戰略唯一的障礙就是美國,也只有美國才有能力阻止紅色大國戰略企圖的實現。

六、兩場冷戰中美國的震懾策略

中共歷史上面臨的第一次核威脅來自蘇聯,美國為避免中蘇核戰,對蘇聯表示,如果蘇聯不停止對華核威脅,美國會對蘇聯實行核打擊;最後蘇聯放棄了核攻擊中共的企圖,世界和平得以維持。如果美國當時決定「坐山觀虎鬥」,蘇聯會達到戰略上打擊中共的既定目標,中共政權即便不被蘇共打垮,也會處於苟延殘喘的境地;而蘇聯消除了來自側背的中共軍事威脅後,可以像二戰時擊敗進攻蘇聯的日本關東軍那樣,解除了後顧之憂便把駐防亞洲的軍力轉移到歐洲。二戰時蘇聯的西伯利亞部隊西調歐洲戰場,決定了德軍的戰敗;而上世紀60年代末如果中共戰敗,蘇軍再度西調歐洲戰場,以美軍為首的北約將面臨更多更大的壓力。這就是尼克松決定擁抱中共這個「紅色魔鬼」的原因。

這個歷史經驗也從另一方面說明了美蘇冷戰時代的一個基本規律,那就是,美軍的核威脅可以有效地維持世界和平。美國共和黨眾議員、眾議院軍事委員會成員特納(Mike Turner)8月26日在美國智庫大西洋理事會(Atlantic Council)舉辦的研討會上提到了震懾戰略在應對大國競爭時的重要性。他說,「震懾策略的作用是讓我們的對手警惕風險,促使他們充分評估我們的能力,繼而避免衝突。」他補充說,作為美國戰略競爭對手的中共變得越發有野心,並在完成軍事現代化後能力超越美國,因此美國必須採取積極措施,提升軍事投入。「為了阻止中國的冒險和威嚇行為,我們在實施震懾策略的同時,也要想辦法進行趕超。這不僅需要推進軍事現代化,還要具備創造力。」

美國在美蘇冷戰時期採用的震懾戰略是成功的,因為蘇共領導人也接受普世價值的某些最低層的內容,那就是,人的生命無價,不能因為核大戰而毀滅自己的國家,毀滅地球,所以,美蘇兩國關於冷戰鐵律的共識使得美蘇冷戰可以成功地避免熱戰。但中美冷戰會是同樣的結果嗎?我們不知道,關鍵不在美國,關鍵在中共。美國的行為準則是確定的,那就是與美蘇冷戰時一樣,不會主動發動核攻擊。而中共在三個方面的行為與蘇共完全不同。第一,中共從來不認為人的生命無價;相反,它經常為了政權的短期需要而犧牲民眾的生命,大躍進造成大饑饉、餓死數千萬人是一個例子,六四鎮壓又是一個例子。第二,老毛的「人多死不光」的觀點在共軍中一直有影響,所以,中共對核大戰的畏懼從來不像蘇共那樣認真。第三,中共的黨魁現在對軍隊的控制力是有條件的,當軍隊追求擴軍備戰時,黨魁很難剎車,否則會失去對軍隊的管控而面臨權力危機。而對軍隊的這種生存方式的一味寬縱,可能造成二戰時日本軍部操控政府、一意孤行的那種局面。

也就是說,當軍隊通過展示軍力、製造摩擦來達到擴軍備戰的目的時,冷戰將不斷升級;一旦局面失控,黨魁除了順從軍隊的意志,就沒有其他出路了。當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前,日本首相近衛還可以個人選擇辭職、以避免做出開戰決策;今後中美冷戰當中,如果共軍不願剎車,誰還能剎車?缺乏這種功能,正是中共體制的致命弱點。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轉自自由亞洲/責任編輯:劉明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