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麻雀》紀錄片 關注瀕臨絕種保育類動物

Facebook

【新唐人北京時間2020年09月02日訊】談到麻雀,可能有人的印象是叫聲聒噪,對農作物極具有破壞力。不過,最近山麻雀卻受到環保團體的關注。由台灣生態紀錄片導演邱彩綢執導的《山麻雀》,深入探討山麻雀在日漸惡化的環境下,所遭遇的生存困境。一起去看看。

樹洞上親鳥忙著叼蟲餵食雛鳥,這是2008年被列為一級的保育類動物「山麻雀」,近年來數量卻越來越少;眼見山麻雀日益瀕臨絕跡,台灣濕地保護聯盟委託資深紀錄片導演邱彩綢拍攝紀錄山麻雀。

嘉義市美術協會理事長 王德合:「她花了4年時間,來記錄一個等於不是那麼明星的物種,那4年的時間像傻子一樣,這樣的一個堅持,那我覺得這個是非常難得。」

民眾 詹珳淇:「台灣還有這麼一群,這麼純樸、這麼可愛、這麼熱忱地在這一個生態保護上面,愛護我們台灣這一塊土地,我真的很感動。」

場地負責人 黃逸蓁:「想要推廣讓民眾可以知道說,其實我們在台灣有很多的紀錄片導演,他們所拍的影片可以讓更多人看到,進而有所感動,然後再有所行動這樣。」

長年觀察生態紀錄的邱彩綢,為了上山拍攝紀錄山麻雀,坐著茶農的採茶車,穿梭在茶區的產業道路上,也曾夜宿工寮,花了近4年時間,終於拍攝製作完成《山麻雀》這部紀錄片。

紀錄片導演 邱彩綢:「我們上去之後,因為我們沒有車下來啊,所以他就把我們丟在山上2、3天,然後等他2、3天之後,再來把我們接回去,(所以你們在紮營喔),我們去睡人家的工寮。」

由於山麻雀習慣在洞穴中築巢,但卻不會挖洞,只能借助人工巢箱或別種鳥類使用過的巢穴,這是導致山麻雀數量稀少的原因。山麻雀跟麻雀看起來很相似,但長相卻略有不同。

紀錄片導演 邱彩綢:「麻雀牠的臉頰,牠有頰斑,黑色的頰斑;山麻雀牠從外觀就可以去分辨牠的雌雄鳥,公鳥本身的羽色,就是比較亮麗的橘色,然後臉頰沒有頰斑,那母鳥跟麻雀很像,但臉上沒有頰斑這樣子。」

影片放映後,現場引起熱烈討論,民眾不僅對山麻雀有更深一層的了解,也喚起大家對於環境保護的行動力。

新唐人亞太電視方雅嫻台灣嘉義採訪報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