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自信仰的藝術寶庫——敦煌石窟

說起中國的神傳文化,人們往往想到的是如女媧補天、伏羲演八卦、倉頡造字、黃帝作樂等上古時代的神話傳說。其實,五千年來,上天並不間斷著給予人間啟示,在神州這片土地上留下神佛的遺跡,其中,自東晉十六國起開鑿的敦煌莫高窟就是一個光耀奪目的明證。

*****

「莫高」,意為沙漠高處;「窟」,是僧人割捨世情後避世苦修的所在。莫高窟的開鑿,源於佛陀弟子一片修行的誠心和對於神佛的敬仰。據唐代的記載,有一個名叫樂僔的沙門(古印度僧人名稱),他志心斷絕七情,一心向佛,雲遊於山林曠野,在來到敦煌的三危山和鳴沙山之間時,仰面看到對面山壁上有金光顯現,其中有千佛莊嚴林立。於是他悟到此處一定是供佛徒修行禮佛的聖地,便在山壁上開鑿了敦煌歷史上的第一個石窟。那一年是公元366年。

公元366年正值中國的五胡十六國時期。永嘉之亂(胡族統治者攻陷洛陽,大肆屠殺)後,中原大地政權更迭頻仍,百姓流離失所,山河滿目瘡痍。以儒學興家的晉代世家大族遷居南方,而胡人君主入主北方,大力推崇佛教理念,以鳩摩羅什為首的譯經大師將佛經義理譯成漢文,廣為流傳。歷來敬天信神的漢民族,在悲苦的現實之外找到了心靈的淨土。殺人如麻的君主和將軍們尋求救贖,也在佛教的理念中找到了一席安身之地。從此佛教在中國興盛起來,成為與儒道並重的信仰體系。

莫高窟第285窟 禪僧像

敦煌位處河西走廊西端,是絲綢之路通往西域的起點,無數信佛的人,包括來自印度、中亞的商旅和從中原避世遷居的漢人,都會在樂僔所開鑿的地方周圍修上更多的石窟,以證明自己敬佛的誠心,並感激佛的護佑。越來越多的石窟在這片鳴沙山斷崖出現,歷經十六國、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的開鑿建設,現有洞窟735個、壁畫4.5萬平方米、泥質彩塑2415尊,近代人們又發現了一個藏經洞,內有古代文物5萬餘件,其中包括佛、道兩家的學術經卷。敦煌,如今已是世界文化遺產、佛教文化的藝術寶庫。人們稱它為千佛洞,正應了樂僔在最初開鑿時所見的景象。

走進敦煌石窟,人們可見正壁開鑿佛龕,其中佛、菩薩的彩塑法像莊嚴,神情平和、靜謐、慈祥。在早期的石窟中,側壁設有斗室,僧人在其中打坐禪修,而正壁的佛像可供禮拜、觀像。觀像是佛家一種修煉的方法,當內心達到無比的純淨、專注和虔誠時,僧人能夠透過佛像,見到真佛的顯現。

莫高窟第285窟 主室內景

在石窟的壁畫中,人們可見佛教中的義理和故事以通俗易懂的連環畫形式展現眼前,向世俗之人傳遞佛的誨諭,使不識字的眾生也能接受佛理的普惠。這些壁畫包括釋迦牟尼佛的本生故事(釋迦牟尼前生的故事)、佛傳故事(釋迦牟尼當世修行的故事)和經變畫(根據佛經描繪的圖畫)等,其中的許多故事,如捨身飼虎、割肉餵鷹、九色鹿、五百強盜成佛都流傳很廣。這些故事蘊含著慈悲眾生、棄惡從善、捨己為他的理念,即使是不曾決心修行的世俗之人也會認同這些道理,從而升起向善之心。另一些壁畫的內容形象的描繪了極樂世界的美好,那裏有七寶池水、莊嚴梵宮、金沙鋪地、殿閣高聳、飛天起舞、天花環繞。信徒們看著畫中的美景,就會想起佛經中記載的句子:極樂世界「無有刀兵、無有奴婢、無有欺屈、無有飢饉。」從而心中升起無限嚮往,並堅定了苦修的決心。

從這些彩塑和壁畫中,人們可以看出,每一處細微的描摹、雕刻都堪稱精妙絕倫。那麼這些藝術品是否都是出自於當時著名的藝術家呢?這些藝術品其實是出身於各個階層的供養人出資,由工匠打造而成的。在唐以後的石窟裏,供養人也被畫在壁畫上顯眼的位置,與真人一般大小甚至比真人更大。然而在十六國時期,供養人的畫像極小,除了署名之外也沒有隋唐以後附加的官銜、郡望等,而通常只加上四個字「一心供養」。在佛教的理念中,供養有著這樣的含義:「於佛誠敬供養之人有福報,若能無所希望供養於佛則有功德。」福報只是人間今生的好處,而功德卻是伴隨修煉人的永生(佛家相信人死後進入輪迴轉生,有無數次前世、今生、來生)。從中我們可以大概猜想,隋唐以前造窟之人信佛之心更為虔誠,無所求報。

莫高窟第329窟壁畫 悉達多太子(即釋迦牟尼)看破生老病死,捨棄王位與愛妻,夜半騎馬逾城而去。為避免馬蹄聲驚醒百姓,天神托起馬蹄,悉達多升於半空。

與供養人相比,親手製作佛像的工匠,他們的名字更被湮沒在歷史的洪流中,只有少數幾個石窟里留存著模糊的字跡「某某某敬造」。他們有什麼樣的出身?他們來自何方?今天我們一概不知,我們只能推斷出他們的工作環境、生活條件十分艱苦,然而他們用手中的筆和刻刀孜孜不倦的描摹出天國主位逼真傳神的模樣,在千年之後仍舊供人膜拜。人們看著菩薩微揚的唇角、微睜的雙目,力士虬勁的肌肉,繃緊的筋脈,恍惚以為下一刻就能聆聽觀世音慈悲的妙旨,看見亂法之鬼消失在降魔的法器之下。這些栩栩如生的造像,使我們相信,這些克服了無數艱苦而潛心創作,不求留下姓名的畫工和塑匠,是真正的佛的子民,他們在創作過程中領悟了「觀像」的真諦,親眼目睹了神佛的顯現。

敦煌莫高窟是舉世聞名的中國文化藝術寶庫,在信仰的內涵逐漸淡化的今天,人們仍舊為其藝術成就而讚嘆。從十六國時期古樸凝重的風格,到北朝時期的秀骨清像,再到隋唐時代的圓潤豐腴,這些藝術品記錄著每一時代的藝術技法和審美。它對於研究歷代文化的各個方面,如建築、服裝、民俗等都有著不可估量的價值。然而,敦煌莫高窟最寶貴的價值,是在於它保留下了佛家的精神內涵,佛經中修煉的內容,還有神佛真實存在的見證。

敦煌石窟位於絕漠邊緣,人跡罕至之地,因而避過了朝代更迭的戰亂,至今成為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的石窟寺。敦煌,在史書中有這樣的解釋:「敦,大也。煌,盛也。以其廣開西域,故以盛名。」也許,早在張騫鑿空之旅(張騫開闢絲綢之路,連通西域)時,就是按照上天有意寫出的劇本開拓著莫高窟在歷史上的地位。幾千年後的今天,敦煌石窟在神韻的舞台上,仍然扮演著溝通東西文化的重要角色。這一切,都是因為它講述著一個亙古未變的道理:真正人類的藝術,是因敬神而創作的,並因得到了神的啟示和護佑而愈加美好。這本是一個從上古開始,東方人和西方人共同認可的真理,只是至近代漸漸被人遺忘了。

莫高窟第45窟 左脅侍菩薩

*****

在神韻2008年節目《造像》中,一位虔誠的工匠在塑造佛像時苦於靈感枯竭,正當他心力交瘁,困極入睡時得到了神佛的開示,一霎那間金光大顯,佛陀、菩薩和仙女降臨在他面前。他醒後思如泉湧,憑藉記憶創造出栩栩如生的塑像。

在2018年最新的節目中,一名久經沙場,殺人無數的將軍,在放下屠刀,皈依佛門之後,又將在石窟中經歷怎樣的奇蹟呢?還請您來到神韻演出的現場,親自找尋答案。

點擊閱讀原文

——轉載自神韻藝術團網站

(神韻網站授權轉載,版權歸神韻藝術團所有)

相關文章
評論